电动卡丁车的动力输出相比传统的汽油卡丁车更加线性,同时电动车还能做到无排放污染且运转更加安静,这些特点对于室内赛道十分有益。
2014年,电动方程式赛车(FormulaE)首次在在北京鸟巢拉开帷幕,10组20辆电动赛车进行比赛。FE赛事的开启,给电动汽车带来革命曙光。
目前国内已有不下三家卡丁车场着手研发电动卡丁车,预计量产车将会在不久后面世。预计2017年将会是电动卡丁车普及最好的风口。
为什么电动卡丁车迟迟未普及?
1、价格
之所以国内使用电动卡丁车的场所不多,皆因目前的电动卡丁车都是依靠纯进口,价格之高媲美一辆众泰知豆汽车的价格。而2017年将会有至少3款国产自主研发的电动卡丁车量产,价格亲民(较进口而言),因而我预计,将会有大批新兴电动卡丁车场进驻综合商业体,而无需像油车那样考虑废气排放、噪音污染等问题。
制约电动卡丁车普及除了单一车辆价格较油车贵以外,还有另一成本原因。
早前在香港举办的Formula E(电动方程式)比赛,因配重及续航的问题,电动方程式只能行驶较短的距离(赛油车要“省胎”,赛电车要“省电”),比赛中途需进PIT房“换一次车”。
而卡丁车场同样如此,当生意爆满,客源接连不断的时候,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停下来让卡丁车充饱电,这时候就需要购置一倍于油车数量的电车。比如说该场地最大容纳卡丁车数为12台,如果换作电车的话就需要买24台,以一辆电动卡丁车10万元的价格计算,单纯卡丁车的投资就将近250万。而国内部分“小打小闹不痛不痒”的D级卡丁车场(分类方法点击查看),总投资额也就50万左右。
2、声浪
没有燃油发动机震耳欲聋的声浪,这是电动卡丁车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就像汽车的线控助力(DAS)被人诟病一般,为舒适性取消了驾驶时最至关重要路感。当时有去香港看Formula E的车友应该深有体会,这大概是最没有激情的一场观赛体验,车辆高速穿梭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像蚊子“丝丝”的叫喊声。
部分土豪城市(如北京)就有进口电动卡丁车的场地,但朋友反馈回来的感受就是倍儿不爽,没有丁点赛车的感觉,我还没玩过,都是道听途说,希望玩过的可以评论一下感受。
3、技术
断电、漏电、续航等技术难题一直是阻碍电动卡丁车普及的原因。而随着汽车电动化的趋势,电池及电机技术的日益进步,当然,这里所说的技术进步不仅限于此,还得益于整个互联网、电子产品的进步,硬件和软件的相结合,给予电动卡丁车更优的发展潜力,
电动卡丁车会未来吗?
如上述提及,不仅是电机和电池的进步,关键是整个电子行业、互联网在近几年间都迅猛发展,因此给电动卡丁车带来指数级的进步,举两例子。
1、取代行车电脑
有私家二冲程卡丁车的车友,一般都会给车辆配备记录仪以记录数据,如转速、时速和圈速等,但功能也仅限于此(基本款),毕竟车身和记录仪是分离的两个独立部件。而电动卡丁车则不然,不需要另外加装记录仪,因为它自身就是一台行车电脑,包括电机功率输出、电量剩余等都会有精确记录,而对于赛车发烧友最热衷的,就是电动卡丁车能够像方程式一样精确记录你的“油门”开度、刹车力度、转弯角度、转弯时机等数据,以帮助个人更高效率纠正驾驶的错误动作及提高驾驶水平。
2、社交功能
很多人早已预见到未来卡丁车行业会趋向大众化和娱乐化,因此开发了很多App供车迷们作为社交通讯,常见的如“圈速成绩”类的App,主要功能包括查看自己的历史成绩(自我比较)、查看场地的最快纪录(向上比较)、查看朋友的成绩(平行比较)等,而这类功能,在油车上实现还会有些许障碍。国产计时器能提取数据但不精确,进口计时器精确但因加密不能提取数据。但电动卡丁车则可以轻易实现上述功能,除此以外还能随时实现“减速”、“停止”等远程操控的功能,以保障玩家安全。
总结:以上我所说的这一切,在部分电动卡丁车研发者看来,还只不过是皮毛,而更“6666”的玩法他们已着手应用于现实,让我甚是敬佩,我们一起期待2017年电动卡丁车风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