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托 内容详情
金融信托发展趋势
 金融信托 2018-06-22 14:46:30

  截至2016年末,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20.25万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23.92%。信托规模普遍增长较快,银行系公司优势明显。2016年全行业共57家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达83.82%。 那么金融信托发展趋势会是怎么样的呢?


  通过对金融信托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得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5.61万亿元,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为近两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比增速较2017年四季度末的29.8%进一步放缓至16.6%。

  从信托资金来源来看,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单一资金信托占比为45.54%,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0.19个百分点;集合资金信托占比为38.73%,较2017年四季度末增加约1个百分点;管理财产类信托占比为15.73%,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0.8个百分点。

  发展趋势预测

  2017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将银信通道业务明确为“信托资金或信托资产的管理、运用和处分均由委托人决定,风险管理责任和因管理不当导致的风险损失全部由委托人承担的行为”。同时要求银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穿透原则落实在监管要求中;要求银行还原业务实质,不得利用信托通道规避监管要求或实现资产虚假出表。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一系列监管政策旨在控制通道业务发展,信托业的转型迫在眉睫。未来的信托行业转型具有以下方向:

  首先,立足信托本源业务,发展家族信托与财富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净值人群不断增长。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私人银行2017》显示,我国目前个人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已超过120万亿元,且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信托在私人财富管理业务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其一,信托具有风险隔离性质,能够保证私人财产与企业财产有效分割,信托资产的独立性较强,例如英美法系下的不可撤销信托。其二,信托的全牌照性质使得信托可以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中跨市场地寻找投资手段、实现资源配置,以保障财富增值。同时,慈善信托、消费信托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其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在发达国家是重要的支持房地产发展的资本市场工具。一方面能够为房地产投资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降低其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另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回报,并与股票和债券等传统投资工具形成风险分散。未来在相关法律与监管政策落地后,信托公司有望在REITs市场中获得发展。

  其三,资产证券化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盘活存量资产、建设直接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向,也是“非标转标”的发展趋势。非标资产是指非标准化债券资产,包括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等,标准化资产是指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的债权资产(包括公司债与企业债等债券)或股权资产(股票、权证等)。非标转标趋势意味着减少通道业务,提升直接融资(股权)或标准化债权融资(债券)。

  其四,多元化丶房地产信托向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转型,TBT模式政信合作向PPPP转型。随着监管层对房地产行业和非标融资方式的进一步限制,房地产信托收缩趋势十分明显,自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频繁出台后,房地产信托规模占比由10.64%持续下降至2016年三季度的8.45%。而资产证券化是非标准化债权向标准化债权转变的主要途径,REITs通过集合多个投资者的资金能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避免单一融通体系下银行监管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基金化的运作也可放到政信合作领域中。传统BT模式往往以信托贷款或假股真债的形式为基建项目提供资金,“应收账款”抵押是基础设施信托的主要操作模式,但不少地方政府“借新债还旧债”,造成很高的流动性风险。PPP模式的特点恰恰在于项目前期流程较多、项目规模较大、周期较长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特点,政府在分享一部分项目收益的同时,分摊了项目的风险。总体而言,信托公司积极应对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信托品类正变得日益多元。

  通过对金融信托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得知当前,信托行业景气度下降,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尤其是技术进步效率明显放缓,以往倚重的规模效率也出现较大波动,业务风险显现,这既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有关系,也与行业自身发展中的结构问题、短板问题有关,是发展中的问题。金融信托发展趋势分析,在这十年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信托制度作为一种新事业正在不断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中,它也会像其他新事物一样不断经历试错和优化的过程,把握中国信托业的这十年所呈现的大趋势,才能做到顺势而为,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才能继续乘风破浪。 以上便是笔者对金融信托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了。

热门推荐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金融信托相关研究报告
金融信托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