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又称文物、骨著等,被视做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融合了历史学、方志学、金石学、博物学、鉴定学及科技史学等知识内涵。
2016-2021年中国古玩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显示,古玩市场的整个形成和发展,始终伴随着缺乏法制规范、缺乏理性引导、缺乏真伪判别机制、缺乏诚实守信的阴霾。下文是对2016年我国古玩市场走势分析。
通过对古玩市场分析了解到,近一两年来,无论是有着“风向标”意味的京沪两地,还是在其他地区,有关古玩城生意萧条的消息时常见诸媒体。可以说,大众近些年所看到的古玩市场,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经营渐行渐远。当商户流失、周转频繁的现象愈演愈烈,这个行业将何去何从?
据记者了解,如今不少古玩市场的主办方,都在绞尽脑汁吸引老商户和优质商户,比如租金打折,或者是“满赠”活动,但即便如此,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甚至一些有集团公司背景的的古玩市场,已然要靠公司其他业务来“接济”。
“有人认为古玩市场生意差是因为社会送礼减少,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收藏市场各方参与者不择手段的炒作所造成的市场虚热。进一步深究,我认为是市场管理部门的不作为,拿不出一套对症下药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办法。当然,检验这种管理办法的标准不是管死,而是促进促活。再深究,不能不说是古玩市场管理体制有问题。”宋建文指出。
而在王佳看来,造成古玩市场经历“阵痛”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下行压力的不减。“企业家、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是古玩市场的主要客户,因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他们的出手也变得特别谨慎。另外,作为三大投资领域之一,古玩既不是刚性需求,变现也不如房产和股票那样方便,这些都会抑制客户的收藏积极性。”他说。
据悉,当前业内有一个势头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许多古玩市场的商户基于自身经验,开始深刻反思,出现了不少改变的意愿和想法。尽管日子不好过,但在不少从业者的心中,古玩城这样的实体以及这个产业仍有它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近十年中,中国古玩市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蜕变,从繁荣、辉煌到眼下的困境,可以说,转型是业界正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事。宋建文认为,经营古玩实际是经营古玩文化,把古玩单纯当成商品简单经营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另外,古玩城时代的终止带来的新动向就是理性回归,应该借助当代新科技、新思维进行有创意性的新探索。”
王佳则坚信,市场定位很重要。“我一直认为,不应该把古玩城打造成一个老气横秋的场所,而应该是时尚的“舞台”。同时,借助新媒体的技术,让线上展示和线下体验相结合。”这也一定程度地意味着,古玩城应当打破围绕文物艺术品转圈的局限。“原来不少市场人士把古玩城当成与高端人士打交道的场所,这没有错。但也应该看到,未来的发展要求它符合不同人群的口味,经营者要与时俱进。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把古玩城培养成城市文化名片之一,相信就会有出路。”王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