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我国二极管出口金额为10078.3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7.6%。随着国际二极管产业持续转移和国内企业的不断加入,将使中国二极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低端市场的竞争将呈白热化趋势。以下对二极管行业政策分析。
二极管行业政策分析,我国二极管出口量逐渐下降,但金额自2018年以来有所增长。根据二极管行业分析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4月,我国二极管出口量为172465百万个,同比下降4.8%;出口金额为10078.3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7.6%。
2014-2019年我国二极管出口数量情况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用户达到随机使用、大量流动和广泛分布,互联网对于传统二极管行业最大的冲击首先体现在渠道和终端用户的购买习惯上。二极管行业使用互联网成效取决于二极管行业自身改造,而非互联网,二极管企业对互联网研究透彻,然后才能利用好互联网。现从五大两点来分析二极管行业政策。
一、整体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极管行业政策分析,2014年广东省LED产业总产值为3460.06亿元,同比增长23.09%。产值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显示出了极强的内生成长性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并在全球LED产业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LED产业的GSC行业预警指数(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研制)显示,2014年全省预警指数均值为125.30,位於“黄灯”偏热区间,这表明广东省LED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为强劲。
二、技术研发力度大,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二极管行业政策分析,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培育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截止到2014年9月底,全省LED专利授权量为67391件,占同期全国LED专利授权量的29.30%,占同期广东全部专利授权量的5.88%。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大成果,如中科宏微公司和昭信集团相继研制出国产MOCVD样机,基於氧化锌外延透明电极结构的新型高效大功率LED芯片、氮化镓同质外延技术等填补了产业空白。标准光组件研发及产业化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已共发布33项标准光组件详细规范,层级贴标销售额超过6亿元人民币。随着该省引进的“中村修二”创新团队领头人获得蓝光诺贝尔奖,LED这一造福人类的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的应用和研发创新热潮。
三、产业链集群发展,“一核一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全省LED产业已基本形成从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到应用完整的产业链条,全省已有LED企业16000余家,规上企业4000多家,带动相关就业近300万人。二极管行业政策分析,其中,全省LED上市公司有31家,其中以LED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17家,占全国以LED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68%﹔全省涉及LED业务的上市公司14家,占全国涉及LED的上市的50%,全省31家LED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150亿元。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广东LED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1+5”的发展格局,即以深圳国家级LED产业基地为龙头,惠州、东莞、江门、佛山、广州等5个省级LED产业基地为支撑的“一核一带”产业集群。
四、标准体系日益健全,LED标准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极管行业政策分析,一是“国家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国家标准提案1项、发布地方标准12项、报批地方标准10项、征求意见待审12项,新立项19项。二是标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广、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上海、福建、江苏、湖南等地相继考察学习广东经验,纷纷表示与广东开展合作的强烈意愿。顺此形势,标杆体系管理机构广东省半导体光源产业协会一方面积极做好工作对接,另一方面对原有体系进行完善与适应性调整,省协会於10月顺利进行理事会换届,新的管理框架、技术体系等即将发布。目前,已发布了广东省LED室外产品标杆体系产品目录16批、室内照明产品标杆体系产品目录12批,累计推荐广东省LED照明产品标杆体系产品3468个,有力地保障了LED照明改造工程质量。
五、合同能源管理等商业模式不断完善,产品推广应用成效显着。二极管行业政策分析,破除传统商业模式条块分割的弊端,积极探索高效率的LED照明推广应用模式,强化“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同能源管理、虚拟业主、能源托管等商业模式,按照新商业模式,从随电费征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中按比例提取节能效益,基本可以支付LED改造的投资。在新商业模式的推动下,LED照明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省已安装LED室内照明产品超过400万盏、LED路灯(含隧道灯)及景观灯总数超200万盏,应用路段超4万公里,应用规模居全国首位。
二极管行业政策分析,随着电动车及车用电子市场持续大幅成长,二极管用量只会不断成长。加上电动车以电池驱动,电子装置安装量更远大于汽车,二极管需求量更多。因此,在目前二极管产能未明显增加下才会出现缺货涨价风潮。目前电动汽车的电池驱动,电子装置安装量更远大于燃油汽车,也大幅提升二极管需求。在目前二极管产能未明显增加情况下,缺货涨价现象有望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