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浓缩蛋白 内容详情
大豆浓缩蛋白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大豆浓缩蛋白 2000-01-01 00:00:00

  一、经济环境风险

  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点主要有三个:从外部来看,主要在于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尽管欧债危机最坏的时期很可能已经过去,但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在短期内几乎无望;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依然处于弱复苏阶段;新兴经济体面临外部需求减弱和通货膨胀双重压力,外部需求疲弱导致相互竞争加剧。外部环境严峻直接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从国内来看,风险来自于房地产调整和产能过剩。今年楼市调控政策还将继续,房市调整还将持续,将导致房地产和相关上下游产业增长乏力;产能过剩体现在一些产品价格暴跌、库存增加、效益下滑和亏损增加,特别是在钢铁、水泥等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全球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部分取决于各国政策的实施及其相互配合状况。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步导致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加剧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加大了结构性通胀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抉择也面临两难:

  (1)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风险。我国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主要风险源存在于出口和投资。出口风险来自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从国内看,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信贷资金紧张都可能造成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从国外看,在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欧美经济增长已经停滞,由于在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复苏前景不容乐观。受其拖累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将放缓,世界经济会进入持续低增长时期。而外部需求降低必然会使我国出口增速下降。不仅如此,欧美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减少对我国贸易赤字的呼声将更加高涨,贸易摩擦将随之加剧,也不利于我国出口。

  投资大幅波动的风险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地方投资可能大幅下降的风险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大、土地性收入减少、平台融资能力大幅下降。企业投资可能大幅下降的风险主要来自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资和借贷成本上升、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障碍、全球经济低迷造成投资前景转淡等因素。而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房价上涨受到抑制,目前土地购置面积增速、新开工面积增速、施工面积增速均下滑,意味着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放缓。

  (2)物价居高不下的风险。本轮物价高位运行成因复杂,是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货币存量过高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飙升、成本全面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通胀预期提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信贷增长过、货币存量过高的矛盾得以缓解,但农副产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尤其是输入性通胀的影响日益增强。今后一个时期,由于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仍在不断演化之中,发达国家总体上将延续宽松政策环境,进一步注入流动性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甚至是政府发钞买债,全球流动性仍将充裕,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可能维持高位运行,使得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减。同时,流动性泛滥必然加剧热钱的流入,进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提高,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变化的敏感期,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国内通胀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一些潜在风险正在逐步显现。我们短期内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加强各类风险研究,提早制定应对预案,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中长期来看,要切实加快改革步伐,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和拓展外需,推动内外需均衡发展。加快修订现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让国民财富真正向居民和企业倾斜,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真正转变。

  二、政策风险

  ****************************************************************************************。

  三、技术风险

  ****************************************************************************************。

  四、市场风险

  ****************************************************************************************。

  五、其他风险

  ****************************************************************************************。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大豆浓缩蛋白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