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内容详情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城市 2018-01-31 14:09:01

  北京一直在控制人口,但人口疏解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北京特大城市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呈现出的高就业率、高收入水平、低消费支出给外来人口强烈的空间拓展意向,优质公共服务的幻影对外来人口空间挤压不足。北京市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孕育成长,在部分领域已经成为重要的带动力量。以下对北京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2017-2022年中国城市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明,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首都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从四个服务业部门来分析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一)第一产业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从区位商变化趋势上看,城市功能拓展区第一产业区位商逐年保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城市发展新区区位商在3-4区间内逐年下降,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产业区位商则从6.5-9区间内先是逐年上升,然后保持平稳态势。这说明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产业在北京市范围内呈现聚集态势,作为北京市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带,生态涵养发展区第一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在积极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应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拓展京郊农业功能,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农业”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为北京市的农产品供应、生态旅游以及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二)第二产业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综合对比产值比重及区位商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年下降,其产值占GDP比重不足四分之一,并且中心城区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二产业比重更小,产业结构水平更高,第二产业从产值上来讲更多的聚集于郊区,即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区位商均较大,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即城市发展新区是承接首都产业、人口和城市功能转移的重要区域,是首都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因此两者要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主动退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努力提升功能区的宜居水平,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三)第三产业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从区位商数据的变化趋势上看,第三产业主要聚集于北京市中心城区,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它们的第三产业区位商均处于1.0水平之上,并且十年内变化趋势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三产业区位商在数值与变化趋势上也比较相似,十年内基本稳定在0.6水平线附近。

  第三产业在北京市产业结构中的这种决定性的规模与作用,注定了其在产业发展布局与城市功能规划中要起到主导地位。前文所提到的北京市要强化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其产业方面的选择也必然集中于第三产业内部的各部门。因此仅从整体上分析第三产业的比重或区位商是不够的,需要对第三产业内重要的、或是相关的产业部门进行针对性分析。

  (四)第三产业内各产业部门

  具体来说,首先分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即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北京城市发展现状指出,这三个产业部门都是在北京市总体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并且是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部门。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以金融街为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显著优势;城市功能拓展区则以中关村为依托,是信息服务业的核心聚集区;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在这两个功能区都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优势。另一方面,以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虽然其比重在北京市整体以及四大功能区中都呈下降趋势,但反应在区位商指标上,在城市功能拓展区仍呈现出聚集态势。最近以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为代表的批发零售业聚集区域的外迁,正是北京市疏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和考虑,这也具有必然性和较好的疏散效果。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表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基本职能的有力支撑,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把北京建设成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而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热门推荐

城市相关研究报告
城市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