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末,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业务登记规模已突破1100亿元,22家再保险机构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聚集。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再保险行业正在迅速发展,2025年有望再创新高。再保险作为保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有助于分散风险,还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坚实的风险保障。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再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2025-2030年中国保险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截至2025年3月末,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业务登记规模已超过1100亿元。这一成就得益于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的密切协同,通过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从准入、监管、财税等方面支持再保险机构在上海的聚集。目前,已有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分公司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显示出我国再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头。
再保险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和机构支持。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三份政策文件,推动再保险中心建设。这些政策文件从多个方面为再保险机构提供了支持,包括准入便利化、监管优化和财税优惠等。此外,上海保交所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了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积极推动再保险运营机构入驻。保险行业规模分析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已有22家再保险机构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显示出我国再保险行业的机构聚集效应正在显现。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业务起步平稳,登记规模已超过1100亿元。登记交易中心出台了八项业务规则,推出标准化合同文本,建立交易编码制度,保障业务规范有序开展。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业务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还为再保险运营机构提供了便利,推动了信息登记和场内交易的顺利进行。2025年,登记金额和交易金额有望跃上新台阶,显示出我国再保险行业在业务拓展方面的强劲动力。
再保险的核心是风险共担,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通过再保险,保险公司可以将一部分或全部承保的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再保险公司,确保险企在面对大规模赔付要求时的财务稳定。再保险还可以提升对出口企业的特殊风险保障能力,特别是对国产商用飞机、新能源汽车、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出口企业的保险保障力度。此外,再保险行业在护航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自2020年成立以来,累计承保项目181个,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2172亿元风险保障。
尽管我国再保险行业增速显著,但仍存在“大直保、小再保”的结构性矛盾。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直保保费规模全球占比为11%,而再保险保费规模的全球占比仅为3.5%。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约为316亿美元,占全球再保险保费规模9000亿美元的3.5%,排在全球第七位;而我国直保市场的规模约为8000亿美元,占全球直保保费规模7.2万亿美元的11%,居全球第二位。我国再保险保费占直保保费的比例约为4%,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5%。这表明我国再保险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政策层面正在不断发力,推出支持再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关键举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专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稳步推进跨境再保险、境内再保险业务线上交易。此外,政策还提出围绕共建“一带一路”、航空航天、绿色航运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展新型风险转移产品发行和交易试点的可行性,提高对“走出去”企业与项目的全球承保能力。未来,再保险行业应在绿色航运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风险屏障。
总结
2025年,我国再保险行业在制度、机构、业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登记规模突破1100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我国再保险行业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但随着政策支持和业务创新的不断推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再保险行业不仅有助于分散风险,还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坚实的风险保障,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