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碳市场需求分析:气象服务助力碳市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25-04-22 15:11:25

  碳市场作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推进“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其发展态势备受关注。2025年,随着碳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气象服务在其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碳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碳市场建设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气象服务在碳市场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碳市场需求分析

  一、碳市场建设的意义与进展

  《2025-2030年中国碳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碳市场是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市场手段,也是促进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政策工具。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引入碳市场机制以来,碳市场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36个碳市场投入运行,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8%。研究表明,实施碳交易的地区可较未实施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19%~29%。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包括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为推动全球碳市场机制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碳市场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碳市场需求分析提到碳市场运行涉及的能源、建筑、林业、农业等不同行业对气象服务保障存在需求。气象服务在碳市场建设中的潜在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碳排放配额机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气象数据及历史灾情数据可作为推算碳排放配额的支撑,分析气候变化对控排企业的影响,开发基于天气及气候变化影响的碳价指数,以及研发天气指数碳价保险等。例如,天气对新能源发电功率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区域风能、水能和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量的影响,都需要科学的气象预报及气候预测来提供科技支撑。

  (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气象服务可分析天气气候对可再生能源(如水电)、自然碳汇(如森林蓄积量)等涉碳项目的影响,从而预测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的供给量。

  (三)碳金融工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气象服务可助力绿色金融产品研发,例如结合企业碳排放情况发放“气候贷”,支持企业开展气候友好型项目。

  三、气象服务保障碳市场建设的现状

  我国气象部门在保障碳市场建设领域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在碳排放监测方面,建立了全国业务化运行的二氧化碳监测平台,并开展了碳源汇核校支持系统建设。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评估方面,开发了多种气象服务产品,如卫星遥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植树造林适宜期预报等。在碳排放核算核查方面,部分省级气象部门参与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并作为第三方核查机构开展了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然而,面对碳市场建设的新需求,气象服务保障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挑战,如体制机制建设参与不足、服务能力欠缺且服务范围有限、缺乏国际合作、复合型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

  四、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在碳市场建设中的作用,需从多层面提高碳市场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

  气象部门应积极参与碳市场体制机制建设,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市场参与主体能力建设、碳减排核算方法学体系等领域发挥技术优势,加强碳市场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规划及制度建设,明确碳市场气象服务的目标和思路。

  (二)拓展服务范围

  随着碳市场进一步扩容,气象部门需拓展碳市场气象保障服务范围,为不同行业和领域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提供技术保障,特别是在国家自愿碳市场建设方面为不同行业CCER项目基线确定、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学开发、各行业排放因子确定等关键环节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法学支撑。

  (三)推进碳金融服务

  气象部门可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聚焦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为涉碳项目及控排企业提供精细化的金融气象服务,如通过预测CCER供给量、编制碳价气象指数、构建气候金融风险监测预测产品等方式开展“气象×碳市场”金融服务。

  (四)开展国际合作

  气象部门可与世界主要碳市场国家、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机构和组织共同开展碳市场国际合作交流对话及科研业务务实合作,为碳市场国际合作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

  (五)强化人才培养

  气象部门需通过开展局校合作、组建交叉学科团队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加强碳市场气象保障领域人才储备,提高我国碳市场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五、总结

  碳市场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气象服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碳市场建设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分析,结合我国气象服务保障碳市场建设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范围、推进碳金融服务、开展国际合作及强化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气象服务在碳市场建设中的保障能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碳相关研究报告
碳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