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已经排在世界前三,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促使着其向国际敞开大门。国内经济基本面企稳不利于债市,国际上美联储加息预期再次升温,则无异于雪上加霜。3月1日,伴随着2月PMI数据出炉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此前被忽视的利空重新暴露于阳光之下,债券期现货市场联袂下跌。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6,较1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高于荣枯线,略高于市场预期。与官方制造业PMI回升趋势一致,2月财新制造业PMI为51.7,较1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维持在荣枯线上方,并创下4年来次高纪录。
在国内经济企稳、通胀预期升温、防范金融风险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的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大概率将保持稳健中性,资金面大概率将呈现紧平衡,流动性易紧难松。无论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还是房地产调控,二者都需要偏紧的流动性环境加以配合。短期来看,随着3月末MPA考核时点临近,未来资金面不确定性仍较大。
总体而言,尽管春节后,随着资金面恢复平稳,债市在配置盘的支撑下实现反弹,但目前市场收益率较前期高点已经明显下行,继续下行的基础不牢固,多重利空不容忽视,要小心利空落地导致市场继续调整的风险。3月份将发布的1—2月经济数据以及3月底MPA考核均可能是潜在利空因素,在当前债市安全垫不足的情况下,利空可能被放大,进而导致市场波动,预计短期内债市仍将以震荡为主。
此外,随着信用债违约事件的持续爆发,承销商也被推上风口浪尖。2月28日,招商银行在上清所发布公告称,由该行主承销的山水水泥2014年第一期中期票据应于2月27日兑付本息,截至日终未偿付,构成实质违约。这也是今年以来违约的第7支债券,而市场担心这只是一波信用风险暴露的开端,因为企业债券违约而被“捆绑”问责的银行已不在少数,部分银行去年起已开始主动收缩承销规模。整体来看,信用市场可能面临违约率和估值调整压力“双升”的局面,需警惕信用利差进一步扩大。
2016-2021年中国债券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表明,从消息面看,相关部门正在采取进一步措施推进债券市场开放,为中国债市纳入国际主要债券指数创造条件。央行将继续积极推进完善中国债券市场各项配套政策安排,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加大债券市场开放力度,有助于将人民币债券纳入一些世界性权威债券指数,增强中国债券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加快主要全球债券指数编制机构将中国债券纳入其指数的步伐。我们认为,债市开放作为资本项目开放的一步,理论上会引起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都会产生影响。
一级市场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月27日招标的3年期和7年期金融债中标收益率均低于二级市场水平,认购倍数均超过3倍;国家开发银行2月28日上午招标的三期固息增发债中标收益率亦均低于市场预期水平,配置需求稳步释放为债券市场行情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不过,财政部3月1日上午续发行的1年期和10年期固息国债招投标结果出现分化,1年期品种发行利率略高于二级市场,10年期品种则低于二级市场水平;投标倍数方面,10年期投标倍数亦相对较高,显示10年期国债更受投资者青睐。当前流动性偏紧或影响短债需求,且10年期为代表性券种,交投活跃,配置需求相对旺盛。总体而言,近期配置需求回暖,支撑债券一二级市场行情有所好转,但后续供给端或放量,收益率下行持续性依然存疑,预计后续债市波动可能加大。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而言,债券市场的利空因素暂难消化,接下来公布的经济数据或进一步验证基本面回暖态势,持续走高的PPI及相应带来的通胀压力,以及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未来陆续出台的监管政策,还有流动性的不稳定性,诸多利空因素将继续制约市场表现,债券市场调整难言结束。
“近几日债市略显胶着,我们维持此前判断,3月预计债市有一波调整的概率大。”申万宏源证券在最新研报中表示,其一,短期对央行态度预期差修复后,市场很快进入对3月MPA考核的担忧上来;其二,3月看到的1-2月经济和金融数据应该还可以;其三,在此期间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对市场将有所扰动。
海通证券指出,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明确指出2017年要抑制以钱炒钱,但1月份银行表外融资创新高,2月银行同业存单净发行创9200亿元新高,均意味着金融加杠杆仍在持续,如果央行在MPA季度考核中加强对银行表外以及同业融资的监管,将意味着3月份的货币市场仍有收紧的风险。
中信建投证券进一步指出,在此前收益率较前期高点明显下行的情况下,利率下行也使得对政策风险的保护不足,对监管风险的担忧也将重新占主导;而随着3月份地方债发行,债市供需关系可能出现逆转;此外,短期经济有企稳迹象,3月份发布1-2月经济数据以及3月底MPA考核均是潜在利空因素。在当前债市保护不足情况下,届时利空可能被放大解读,进而导致市场波动。短期内债市仍然以震荡为主,目前市场收益率较前期高点已经明显下行的情况下,需更加注意潜在利空冲击,依然建议维持谨慎。
综合机构观点来看,短期而言,经济基本面持续企稳,货币政策维持中性稳健,流动性整体延续紧平衡格局但季末资金面波动可能加大,国内监管政策将陆续出台,同时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这些都将继续压制债市表现,未来一段时间内收益率将易上难下。不过也有机构表示,考虑到后续房地产投资下滑、经济回暖态势难持续、金融去杠杆将相对缓和、汇率企稳等因素,对二季度之后的债市行情并不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