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总供给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玉米的需求却相对稳定,导致市场供需失衡;流通环节出现阻梗,“国粮入库,洋粮入市”,更导致玉米产业背离了市场化方向。这些问题,已经不用多么高深的理论分析,人们都能直观感受到。
如果能与时俱进调整补贴方式,多措并举切实释放制度活力,一定可以培育一个善的粮食市场,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摆脱低水平循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味着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不能被破坏。 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在于“质”,不在“量”。
如果老盯着老外给国产大豆造成的竞争压力,而不能深刻反省政策、科研、技术、产品、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重视科学研究、发展大豆生产以提高产量和满足农民的需,无疑是一叶障目,舍本逐末。应该认为,千百年来人类的采集选择活动培育了赖以生存的作物,通过友好交流和商业往来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人培育的大豆在美洲安家落户并提供了丰富的食品与营养,如同起源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在中国土地发展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正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大豆、棉花和油菜籽等三个率先取消了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品种近两年的市场表现来看,价格明显下跌、种植面积显著减少、国家收储大幅收缩这些表现都较为突出,为玉米市场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短期来说,每个身处其中的市场主体都会受到影响,是冲击还是机遇,就看个人把握了。从长远来看,这些现象都符合“市场化”调整的原则,价格、种植面积和库存量都从在临储刺激下的虚高位置,逐渐回到市场认可的,趋于均衡的水平。“不破不立”,改革的阵痛往往也伴随着新生:未来的种植结构调整,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农村生产关系的变迁,都有可能因此发生重大的变革。
更多相关行业资讯请查阅由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玉米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