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县基于一产薄弱、二产贫弱、三产极弱、财政脆弱基本县情,积极发展茶产业,全县茶产业发展得较为顺利,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正安茶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规划在黔北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正安县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茶产业并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正安茶产业由旧貌新颜组建的规模可观,但仍潜伏很多不利因素。长期的劳务输出导致的主要劳动力在本土的紧缺已经并将长期扼制正安茶产业的发展,每到春茶采摘期,劳动力比较缺乏,品牌和特色茶还是成不了规模,想做大也无能为力,正安茶,还是要走低市价、贴牌和初级产品的路子,形成恶性循环;北京茶博会上“珍州翠芽”获得了金奖,这也是正安茶希望打响的第一个品牌,如何整合资源,宣传这一特色茶叶,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强;
茶叶企业和茶农积极性还有待进一不提高,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时日。
对策与思路
正安经济的长处是茶和自然风光旅游。
就正安茶产业而言,茶场初具规模,发展态势更喜人,但目前正安茶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宣传,并要着力打好三张牌。
首先要打好环保牌。正安工业薄弱,这里环境仍是一片净土,没有污染,是发展茶叶生产的好地方,要加大宣传力度,塑造正安绿色、生态、有机、洁净形象。要把环保牌打响,除了凸现环保部门本身的职能外,在媒体上的大力宣传,因为做了是基础,说了别人才了解,这个经营理念必须树立。
其次要打好大品牌。据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正安各个茶场就开始打各自的招牌,前几年更推出了吐香等品牌。但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影像力骤然缩小。因此,必须用技巧把品牌做大。
只做一个大品牌。像杭州,就做一个大品牌龙井,把这个品牌做大了,影响力出来了,后面的事情则要简单得多。正安可以整合茶资源,查找其中的共同点,首先只推出一个品牌名,这个品牌名必须响亮兼具特色(目前,云南普洱茶也是这个思路);然后,围绕这个品牌名推出系列产品,且宣传也得围绕这个大品牌的核心特色进行,最终形成以大品牌名为圆心,不断扩大系列产品的辐射效应。
宣传大品牌要大手笔,充分应用网络、电视、报纸、平面广告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在媒体中塑造出正安茶的环境和特色,有偿征集、征用正安茶的品牌名,既得集思广益得了优秀品牌名。最后确定的品牌名还要注意打文化底牌,赋予正安茶丰富的文化底蕴,显示其厚重的西南特色,凸显正安茶产业的厚重。正安尹珍文化只是儒家文化中很小的一支,再打好这张文化牌的同时,作好茶的起源、历史等软件环境的打造。
整合正安经济的特色,形成宣传合力。仅仅依靠茶想把整个正安推出去或者打响,显然不够。因为这个背景下,宣传的仅是一个背景和茶的初级产品,迎来的只是一个初级开放——加工茶商的引进,群众作为茶农仅受益于初级产品,更多的利润被他人制作成高端产品带走,正安经济终究不能走出粗放型经济发展的局面。正安有九道水公园、华尔山,有待开发的天楼山、清溪河、樊村。因此,我们需要以茶产业为龙头、为核心,与旅游产业捆绑做成更大的品牌,同时,由于之前的野木瓜、黔北民居(俗)、牛肉系列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正安消费、旅游。
联合周边县,形成更大的宣传合力。正安茶产业起步相对于凤冈、湄潭较为晚,要改变这种劣势,可以主动打开正安的门户,联手周边县,尤其是207省道沿线的周边兄弟县,打黔北旅游经济、茶产业、特色产业牌,最终形成强势特色黔北综合经济区。
突破正安的黔北地域限制,把路延伸到重庆境内。历史上,正安在重庆行政区划里几进几出,正安兼容了重庆的很多内容,比如麻辣产品系列、生活习俗,正安经济要切入重庆还是有基础和可能性的,因此,面向重庆、走进重庆,打开这条通往外界的经济通道,是突破正安经济发展不利的地域特点的有效途径。
正安茶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宣传造势,正安县城到处是茶楼和茶馆,县文化局在今后审批茶楼和茶馆时,可以要求其在茶楼(管)经营场所的大厅或显要位置、墙上或以其他形式宣传正安茶和茶文化,在其柜台上设茶叶专柜。这是对正安一部分人的硬性洗脑,同时,也给进出茶楼的外地人多了一次宣传机会。要加大对百姓的宣传面,让正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正安盛产茶。
正安全县有15万人常年在外从事劳务业,年创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的实际,正安亦被定位于“劳务产业大县”。那么“劳务经济”真的值得鼓励吗?正安之所以成为劳务输出大县,是因为拥有大量过剩的知识层次低、劳动技能低的初级劳动力,多年的劳务输出已经表明,劳务经济并未让正安致富。现在,正安经济发展恰好需要劳动力,政府应当调整政策,搞好基础教育,鼓励相应技能的培训和对技能工的回纳,把劳动力留住,为正安茶产业及其他特色产业提供必要的劳动力。
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但以有限的财力先主抓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