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颁布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那么目前的政策的执行情况如何呢?据悉,昨天是京版控烟条例实施首日,北京卫生监督系统千余执法人员正式启动控烟执法监督。北京共有146家单位因控烟不到位被责令整改,其中海底捞、眉州东坡部分门店均接到了整改通知书;但针对个人吸烟的“罚单”,全市仅开出1张。
截至昨日18时,作为全市唯一受理违法吸烟的投诉举报热线,北京12320十小时内共接到665个控烟相关电话,其中152件为投诉举报,将形成工单转给市卫监所。其中,近半数为投诉写字楼、办公楼违规吸烟。
近半热线举报涉及写字楼
昨天上午8时,12320热线正式开启控烟举报受理。8分钟后,第一个关于控烟的投诉电话拨打进来,举报内容为海淀区北冶材料有限公司班组休息室有人抽烟,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进行劝阻无效。
截至18时,12320共接到665个控烟方面的相关电话,其中,控烟投诉举报的共152件。
新京报记者获悉,在接到的152件投诉举报中,近半数是针对写字楼、办公楼的投诉,达到71件。对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的投诉居次,分别为17件和16件。此外,涉及商场超市的8件、涉及地铁公交车站的8件,涉及学校的7件,涉及医疗机构的5件,涉及公园景区4件,涉及党政机关的2件,其他14件。
按照12320热线公布的受理流程,工作人员首先会了解场所的控烟情况,之后将会形成工单,转给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后者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批至相关区县。
超1/4被查单位被责令整改
昨天,北京卫生监督系统千余执法人员正式启动控烟执法监督,监督抽查重点单位565户次,其中党政机关61户次、学校(含托幼机构)33户次、医疗机构 137户次、宾馆122户次、餐厅17户次、娱乐场所17户次、其他178户次。截至昨晚10时,共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单位147户,按照控烟条例规定,责令整改146户。
这意味着,在首日控烟执法中,超过四分之一的被查单位因各种原因,被卫监部门责令整改。
市卫监所介绍,违法行为发生率最高的是餐厅。在共计17户次的检查中,14户次餐厅被责令整改。上午10时许,新京报记者跟随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在朝阳区现场执法时,执法人员“突袭”海底捞白家庄门店,开出了首张“责令改正通知书”。同时,眉州东坡酒楼崇文门店也因落实控烟主体责任不到位,被责令整改。
昌平一烟民被开“个人罚单”
昨天,北京卫生监督系统共劝阻违法吸烟55人次。不过,仅有一名烟民因个人违法吸烟行为遭到处罚,罚款50元。这也是卫生监督部门昨日针对个人开出的首张“罚单”。
相关记录显示,昨日上午8时30分许,这名烟民在昌平区疾控中心体检大厅对外二层楼梯口处吸烟,该场所为禁止吸烟场所,当场执法的卫生监督员对其实施了劝阻,并根据条例,决定对其罚款50元。
按照条例规定,对于个人的违法吸烟行为,将由市或者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元罚款;拒不改正的,处200元罚款。
追问1
执法中为何“鲜有罚单”
“最严控烟令”是否能够落实,其中的处罚条款能否施行,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昨天北京首日启动的控烟执法行动中,不论是针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还是烟民个人,实际开具的“罚单”并不多见。
市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表示,按照京版控烟条例的要求,卫监人员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并不以“开罚单”为目的。比如,对个人违法吸烟,执法人员首先要予以劝阻,而不是机械地“看到点烟,马上掏罚单”。他表示,条例中对于违法吸烟个人也是“可处以罚款”,其中就包含“可罚,也可不罚”的意思。
对于单位,执法的主要流程也首先是根据问题,先期责令整改,执法人员会规定一个整改的时限,若整改不力才会实施处罚。因此,在首日检查中,执法人员开具的整改通知书比重较大,但实际是否实施处罚,取决于随后的整改质量。
追问2
执法速度“来得及”吗
市民拨打热线举报违法吸烟之后,执法人员是否能在“一根烟”的工夫,便火速赶到现场给予处罚?鉴于吸烟行为的短暂性特点,北京1000多名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能否“成功盯防”400万烟民。
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昨天对此解释,根据投诉举报正常受理程序,市卫监所在接到投诉举报工单之后,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批至相关的区县。正常情况下,执法人员会在15个工作日之内察看现场,并给予投诉举报者相应的反馈。
“很多公众存在误解,认为我们会马上到现场执法,那样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表示,控烟执法的模式并不是“警察接案”,而是提供给公众反馈线索的路径,根据这些汇总上来的线索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去加强对场所的监督管理。
追问3
场所自设罚款有效吗
针对部分公共场所基于控烟效果,可能自行设置一些处罚条款如罚款等。但根据控烟条例,控烟执法部门定为卫生、工商、烟草管理等部门。那么,这些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实践中,也会有一些公共场所自行设置罚则。但从这些罚则的属性上来看,属于这些场所的内部管理措施。“比如有些单位可能基于控烟目的,对职工设置一些和控烟相关的奖惩规定等。”记者也了解到,部分单位已设置“控烟奖”,比如某个处室一个月内完成无烟指标,会给予职工一些奖励。但该负责人表示,这样的内部管理规定和控烟条例属于两回事,并不是法规的要求。更多相关行业资讯请查阅烟草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