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盐是生活必需品,我国自古就有“盐业系天下”的说法。盐的专营(或专卖)在我国始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代食盐专营主要是收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盐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0%甚至90%以上。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盐税占国家税收的百分比越来越低。2006年盐税只占我国税收的 0.04%,已经微乎其微。
我国目前的盐业专营始于1996年5月,当时为保障食盐加碘,国务院发布《食盐专营办法》。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根据该办法又颁布了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从而使食盐成为我国仅有的保持专营体制、按计划统购统销的行业。
2014年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因为此前生产审批权限已经下放至各省,该管理办法早已名存实亡。此次废止该办法,正是基于简政放权的考虑,避免重复和过度审批。盐业专营的体制并没有改变。
2014年11月,中国盐业协会披露,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已通过第七套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并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方案的核心为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
2014年11月,工信部确认将取消食盐专营,盐业体制改革后,涉盐企业将可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
在被提及多年之后,有关食盐专营制度取消的传闻首次得到官方确认。中国报告大厅获悉,11月20日,工信部对外透露,正加紧制定盐业改革方案,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的专营制度,力图建立盐业企业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事实上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地方针对盐业专营的部分改革就已经陆续展开。
将市场化运作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专营产业之一,多年以来盐业改革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根据央视报道,工信部披露,目前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正在加紧研究,而改革的目标是取消盐业的专营制度,将政企分开,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运作,建立自主公平的竞争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盐业专营改革在被提及多年之后,政府主管部门的首次公开确认。
实际上,早在上月末,有关最新的盐业专营改革就已经披露。10月29日,中国盐业协会曾对外披露,有关盐业体制的改革方案已在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并正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
方案的核心,是从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允许现有的食盐定点企业进入该市场,允许食盐流通生产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同时,在国家和地方两级建立完善的盐业储备体系。
盐业专营制度放开使竞争充分
“从目前了解的信息来看,方案具体的步骤,可能会在2015年到2016年逐步实现盐业产业股权多元化,最终在2017年起全面取消专营的体制,实现市场化的环境。”长期关注盐业改革的上海彭旨平律师事务所律师邹佳莱表示。
他告诉记者,其实从2014年3月起,地方的盐业改革就已经开始,“最典型的是江西省的盐务局,已经被撤销,就是要政企分开的标志。”
在外界看来,盐业专营制度放开,意味着更多企业可以进入涉盐产业;充分竞争化也将让公众的购盐成本下降。更多信息可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食盐市场深度分析报告》。
盐业改革曾多次搁浅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了解到,一直以来,由于国内盐业产业被行政管控,属于传统的统购统销模式,中国盐业总公司及旗下各级盐业公司控制着行业的流通环节,既是管理者,又参与经营。
这样的产业模式导致,一方面处于产业链前段的生产企业无自主定价权,利润微薄;另外一边,终端的消费者则购盐成本较高,而中间环节的盐业公司则依靠垄断带来暴利,被外界诟病。
实际上,本世纪初开始,关于盐业专营的改革就已经开始,但一直进展不大。
2002年,第一次盐改的草案形成,但由于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办公室撤销,改革被搁浅;2005年,国家发改委再次提出要制定盐业改革方案,并在2007年形成新的草案。但此后,盐业的管理工作由发改委移交到工信部,盐改工作再度搁浅。
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组建的盐业体制改革小组,再次提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初稿。但因种种原因,该方案又未能成行。
“2000年至今,国内的盐改方案曾经先后6次提出,但均都无疾而终。”邹佳莱表示,算起来,本次重新提出的盐改方案已经是“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