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环保其他 资讯详情
2016年第三方治理环境服务市场分析:加速遍地开花
 环境服务 2014-01-01 11:21:40

  从“谁污染,谁治理”到“排污者付费,专业户治理”,这是第三方治理模式所实现的超越。第三方治污作为环保治污的新模式,在政策的鼓励下,正在遍地开花。那么第三方治污在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的前景到底有多广阔?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困难吗?以下是宇博智业小编整理的2016年第三方治理环境服务市场分析

  多地引进第三方治理 促发万亿市场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污染已占总污染70%以上,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提出,要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

  国资深环保专家胥树凡表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多地已出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相关政策和意见,致力于破除治污难题。

  地处中国西南的广西就是其中之一。广西环保厅副厅长欧波表示,2016年1月,当地印发了《广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细则》,坚持排污者付费、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推动的原则,初步形成了政府购买环境服务和企业购买环境服务两类治理模式。

  欧波介绍,在环境公用设施领域,广西共有109家生活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能力384.1万吨。目前,累计采用第三方治理方式运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51家,每次处理能力115.5万吨,占广西总处理能力的30%。

  柳州市作为广西的工业重镇,工业企业众多,污染治理任务艰巨。该市多家企业在投入巨资对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的同时,在污染防治设施第三方专业化运营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除了广西外,上海、河北、吉林、山西等约20个省市区,先后出台了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相关的政策。

  胥树凡表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我国环境保护实际需要的环境污染治理新模式,也是今后我国环境保护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方向,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2016-2021年中国环境服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分析,随着中国各地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推进,在催生专业化治污需求的同时,亦刺激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据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中国环境服务业行业收入约7628亿元人民币,到“十三五”末将增长至2.3万亿元人民币。

环境服务

  落到实处还需明“责”

  “第三方治理”是一种很好的治污模式,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化公司的优势,提高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更为环保企业提供了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平台。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形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但作为一种新的治污模式,要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好、实施好,并非易事。王善成认为,要顺利推进改革,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作保障。“确保第三方治理取得实效,要求政府应由以前治污的主导实施者转变为治污的引导合作者,重在负责制定第三方治理的法律规范、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投资运营机制,为第三方参与环境治理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王善成说。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主体责任的明确,事实上将有效督促引导排放企业选择合格、诚信的第三方治理企业,并对后者实施合同范围内的有效监管,有利于提升污染治理的有效性。“形成企业间的监管”,正是这一模式的优点之一。

  然而,要让第三方治污落地生根,发挥预期作用,而不是看上去很美,还有许多功课要做。这是因为,好的治污路径不等于治污的前景一片光明,更不意味环境保护的立竿见影,还会面临着诸如排污企业治污动力不足、国家政策和法律责任阻碍、金融财税负担等多重障碍。

  不同于“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治污政策,第三方治污是以服务合同的形式将企业治污工作转移到专业环保公司,但由于缺乏法律政策层面的明确规范与支持,容易导致责任扯皮、后劲不足。因为根据目前有关法律,一旦发生超排、治污不善等行为,环保部门只能处罚购买服务的排污企业而非收费治污企业。另外,与企业自行治污没有征税问题不同,第三方治污会产生税收成本,加之环保公司周转资金限制等问题,客观上都将影响到第三方治污的实际成效。

  这就要不断更新法治理念,与时俱进弥补政策法律空白,在制度上认可环保服务民事合同有关责任转移的合法性、有效性,促进“谁污染,谁治理”向“谁治理、谁负责”转变。使治理主体和责任相应转变,依法明确责任承担主体。

  也就是说,要将第三方治污模式真正落到实处,亟须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政府监管、营造公平环境,让更多有能力、有技术、有运营经验的企业投身环保治理市场,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第三方治污是现代企业发展和有效改善环境的大势所趋,只有更加科学合理的顶层制度设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及时跟进,才能真正实现一举多赢。

热门推荐

环境服务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