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4年,顺酐(顺丁烯二酸酐)市场延续2013年亏损状态,整体呈现疲软态势。价格已经徘徊在10400~11000元/吨。后市在产能过剩以及需求不旺等利空因素作用下,顺酐市场将重蹈2013年低迷、亏损覆辙,价格市场难以有抢眼表现。但鉴于成本支撑,跌幅不会太大,以窄幅震荡盘整为主。
目前,顺酐市场的产能过剩集中体现在产能增长过快上。而国内目前整体经济形势疲弱,市场需求难以提振,价格持续低位,去库存周期较长。工厂利润空间也随之缩小,产品调整空间收窄。目前顺酐行业全年整体开工率不足五成,部分相对较小的装置由于不堪重负已经停车。预计2014年顺酐新增产能在5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现象将进一步加剧。预计未来两三年,我国顺酐价格随着产能的不断增加也将逐步降低。
解析:
(一)国内顺酐市场低迷主要原因
1、产能过剩打压市场
随着近几年新增产能不断增加,顺酐行业处于过剩状态。2013年,随着齐翔腾达化工年产10万吨以及江山化工年产8万吨等顺酐装置投产,国内顺酐产能达到172.9万吨,较2012年的140.9万吨增长32万吨,但产量较2012年74万吨仅增加0.3万吨,放空产能达到了一半以上,产能过剩率达130%以上。
2、正丁烷法冲击市场
目前我国顺酐合成工艺是传统苯氧化法和正丁烷法。去年以来,我国顺酐行业新增装置大都集中在正丁烷法方面,并且这种合成方法正来势汹汹地占领市场,逐渐有主导市场之势。
3、需求不旺钳制市场
作为顺酐下游,不饱和树脂市场交投一般,在终端需求低迷影响下,厂家纷纷下调价格来促进销售量,走货情况整体来看比前期略有好转。高价原料库存较多的树脂厂家,继续挺价维稳,走货异常缓慢。
(二)我国顺酐产能及开工率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顺酐行业持续、高速的发展,顺酐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有机原料产品。2012年国内顺酐实际生产量达到约80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5倍。2013年,随着下游产品用量的进一步增加,尤其是近两年国内多套大型1,4-丁二醇装置和风力发电行业的迅速建设,顺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这给顺酐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发展空间。
国内顺酐产能及开工率
我国顺酐的产能及开工率 |
|||
年度 |
生产能力 |
产量 |
开工率 |
2003年 |
25.8万吨 |
20.47万吨 |
79.3万吨 |
2008年 |
81万吨 |
50万吨 |
61.7万吨 |
2012年 |
111万吨 |
80万吨 |
72.1万吨 |
2013年 |
120万吨 |
96万吨 |
80万吨 |
来源:宇博化工咨询
(三)正丁烷法和苯法发展趋势
国内顺酐装置的生产工艺目前从原料路线上看,苯法和正丁烷法共存;从后处理回收工艺上看,水吸收和溶剂吸收共存目前,国内顺酐生产能力的63%为苯法固定床工艺,100%为水吸收工艺;正丁烷法固定床工艺生产能力占37% ,其中溶剂吸收占生产能力77%,水吸收占生产能力23%。苯法与正丁烷法两种工艺技术的发展成熟、可靠,都具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装置。装置运行稳定、安全、可靠,产品质量优良。
1、两种工艺技术发展方向
苯法工艺技术氧化反应部分在改进提高催化剂性能基础上,向高负荷、高浓度进料发展,以提高装置的产能和降低能耗;后处理回收则在解决脱水间歇的基础上向连续工艺发展,以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降低能耗以及产品提高收率。正丁烷法工艺技术氧化反应部分在改进提高催化剂性能基础上向低酸、低压降发展,以降低装置的能耗;后处理随着生产大规模化,从水吸收工艺向溶剂吸收工艺发展,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效率。
2、两种工艺市场前景
苯法工艺由于原料价格因素,将维持原状,部分规模较小,且无上下游的企业很有可能退出市场。苯法顺酐产量比重将逐步下降,此种趋势同国外70年代以后顺酐发展趋势相似。正丁烷法工艺近几年发展较快,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国产化、原料价格便宜,特别是西气东输民用液化气作为燃料大幅下降,大部分转向化工领域延伸加工,其中正丁烷下游尚无开发,使正丁烷法顺酐原料价格优势明显。未来3至5年,是正丁烷法顺酐快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