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7.2%,在农村经济领域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生产部门。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持续不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和保护政策,畜牧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并逐步转向了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建国60年来山西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成就了畜牧业生产的历史性跨越,使畜牧业成为了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纵观6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快速起步阶段(1950年-1957年)
这一阶段的畜牧业生产,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自然经济方式,缺乏商品生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附于农业办牧业。这一阶段山西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在实现耕者有其田,养者有其畜的情况下,加上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养管理技术开始得到推广应用,注重推广农民群众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为主的大牲畜存栏快速增长。到1957年,全省大牲畜存栏达到203.7万头(其中:牛114.5万头、马11.2万头、驴61.8万头、骡16.0万头),比1949年增长55.5%;生猪存栏190.8万头,羊存栏626.9万只,分别比1949年增长4.3倍和1.4倍;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3.1万吨、禽蛋产量2.0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2倍和28.9倍;畜牧业产值达到17588万元,比1949年增长1.7倍,占农业总产值的11.4%,较1949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
二、调整发展阶段(1958年-1965年)
在这一阶段里,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大牲畜和大部分猪羊由农民个人所有转归为集体所有。期间又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了暂时困难,畜牧业生产一度出现下降局面。1962年,除了羊群和骡马存栏比1957年略增外,大牲畜存栏和猪存栏分别比1957年下降10.8%和34.3%;猪牛羊肉类产量和禽蛋产量分别比1957年下降31.1%和46.0%;畜牧业产值比1957年下降33.3%,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降为8.1%,下降3.3个百分点。经过三年调整,到1965年,全省畜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大牲畜年末存栏205.0万头,比1957年增长0.6%;生猪和羊存栏分别达到了338.7万头和846.1万只,分别比1957年增长77.5%和35.0%;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7.3万吨,比1957年增长1.4倍;禽蛋产量达到2.0万吨,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畜牧业产值达到22261万元,比1957年增长46.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为12.8%,创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在这一时期内,畜牧业生产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大面积推行了细毛羊、半细毛羊和良种生猪养殖,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开始有所转变。
三、波动徘徊阶段(1966年-1978年)
这一阶段正是“文革”时期,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进一步得到强化,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的畜牧场,而允许社员户饲养的小家畜家禽,大都作为个体经济的残余而被加以限制。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难以调动广大社员的养畜积极性,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波动徘徊的局面。1978年,全省大牲畜存栏数为223.6万头,仅比1965年增长9.1%;猪、羊存栏数尽管达到了578.5万头和872.0万只,分别比1965年增长70.8%和3.1%,但在其生产发展中只追求数量、不讲质量,致使出栏率大幅度下降,1978年猪、羊出栏率仅为40.2%和10.7%;这一时期内,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牲畜,主要是牛的使用价值开始由役用为主,向乳用、肉用或者乳、肉、役兼用的方向转变,牛肉产量大幅度增长,全省肉类产量达到15.4万吨,比1965年增长1.1倍;禽蛋产量达到3.9万吨,比1965年增长95.0%;畜牧业产值32934万元,比1965年下降3.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降为11.4%,降低1.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由于优良肉牛、奶牛品种和冷冻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也推进了畜牧技术现代化的进程。
四、稳步发展阶段(1979年-1990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在畜牧业所有制方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家庭畜牧业,并实行了畜禽私有私养和集体草山草坡草地承包到户,兴办家庭牧场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家庭畜牧业,大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广大农民受商品经济观念和具体政策的影响,养殖畜禽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着重发展瘦肉型生猪、肉牛、奶牛、家禽养殖,有力地推动着传统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改革,饲养结构、养殖品种及产品结构得以快速调整,并且在猪、牛、羊、禽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主要畜禽产品产量亦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饲养结构得调整,到1990年,全省大牲畜存栏增至293.2万头,比1978年增长31.1%。其中牛饲养量增长到179.3万头,比1978年增长65.7%,占大牲畜总数的61.2%,所占比重提高了12.8个百分点,牛饲养量的大幅增长,已由原先的役用为主转向畜产品商品生产。随着优质、高产、高效的猪、羊、禽等优良品种得以快速推广,畜禽产品结构得以快速调整。生猪养殖突出了瘦肉型、生产周期短的优良品种推广,1990年虽然生猪存栏比1978年缩减一半,但是猪肉产量达到了22.5万吨,比1978年的肉类总产量还要多出46.1%;羊的养殖突出了向出栏率高的良种肉羊和出绒率高的优质产毛羊的转变,到1990年,羊存栏量略减至709.6万只,但羊肉、羊毛、羊绒产量却比1978年有了大幅增长;家禽饲养突出了向饲养周期短、报酬率高的优种蛋鸡与肉鸡的更新,到1990年,全省禽蛋产量增至15.9万吨,比1978年增长3.1倍;与1978年相比,肉类总产量由15.4万吨增长到1990年的31.9万吨,增长1.1倍。畜牧业产值达到276170万元,比1978年增长1.7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1%,提升了10.7个百分点。
(五)持续发展阶段(1991年-1996年)
1991年山西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省政府于1992年2月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1994年召开了第二次全省畜牧工作会议,会后又发出了《关于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决定》和《意见》为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上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山西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中进行了认真部署和大胆探索: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改革开放精神,在农村推行了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调动了广大农户饲养畜禽的主动性。二是放开、搞活了畜产品购销市场,允许多渠道集市贸易,刺激了各方面发展畜牧业的热情。三是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提高,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市场行情一直看好,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四是狠抓了草地畜牧业开发和商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推行和发展规模经营,发展贸工牧一体化经营体系,推进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1996年大牲畜存栏为285.5万头,其中牛存栏达到201.0万头,比1990年增长12.1%,占大牲畜总数的70.4%,所占比重提高了9.2个百分点;猪、羊存栏达到429.8万头和905.3万只,分别比1990年增长18.4%和27.6%;家禽存栏4343.4万只,比1990年增长6.0%。随着肉牛、肉羊、瘦肉型生猪以及奶业等基地县的建设,全省肉、蛋、奶产量均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6年,全省肉类总产量50.0万吨,比1990年增长57.1%,年均递增7.8%;禽蛋产量30.4万吨,比1990年增长90.9%,年均递增11.4%;奶类产量27.9万吨、牛奶产量25.5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55.3%和59.4%,年均递增7.6%和8.1%。畜牧业产值达到772257万元,比1990年增长59.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至23.0%。
六、科学发展阶段(1997年-2008年)
1997年以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山西畜牧业从以数量增长为主逐步转向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的全面科学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山西仅仅围绕畜牧业发展目标,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等几方面全面推进畜牧业生产,加大对畜牧业生产的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奶牛、生猪、肉鸡等优势产业,加强畜禽良种基地建设,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畜禽产品产出,使全省畜牧业不仅在总量上迅速增长,质量上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并且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同时,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饲料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也逐步增大。2008年,畜牧业产值达1853677万元,比1996年增长2.3倍,年均递增10.6%,已占到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1.1%,比重上升8.1个百分点;猪、牛、羊的出栏量分别达到740.1万头、39.1万头和538.6万只,分别比1996年增长84.5%、7.4%和74.6%;肉类总产量达到79.1万吨,禽蛋产量达到60.3万吨,分别增长58.1%和98.3%,年均递增3.9%和5.9%,成为山西农业生产中发展最为强劲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