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它以快速成材而闻名世界,从种植到成材只需3~5年,它与速丰林树种松树、杨树并列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世界三大速生树种,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桉树近年来却是非“缠身”, “桉树是抽水机、抽肥机”、“林下不长草,林上没有鸟”等骇人听闻的说法,以及有些地方政府下达“禁桉令”……凡此种种,让业界振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全国桉树人工林面积260万公顷,其中80%左右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省份,云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也有少量分布。对于桉树遭遇的种种质疑与不和谐声音,以下就给做出解释。
“我国工业化地发展桉树,即便从1990年算起,迄今至少也经历了3~4个轮伐期,已经生产了2亿立方米左右的木材。近些年,全国每年生产桉树原木6000万立方米,大约价值300亿~400亿元。在中国,桉树已经支撑起了一个发达的木材工业群,特别是制浆造纸产业和人造板产业。”发展桉树,其实是在缓解全国森林资源的压力。因为,一公顷桉树林的立木生长量大致相当于北方的10公顷普通森林,或大致相当于100公顷大兴安岭的天然林。
与其他本土植物相比,桉树的经济价值非常突出。桉树木材广泛用于制造浆纸、人造板工业、房屋建筑、家具制造、园林绿化;桉树树皮则被用以提制栲胶供工业使用;桉树花分泌的花蜜量大、成色好,桉树又因此成为非常优秀的蜜源植物。
此外,桉树人工林对保障我国木材安全也重大意义。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木材消费量将达到3.3亿~3.4亿立方米,国内可供应量仅有1.9亿立方米。届时,我国的桉树人工林将用不到3%的有林地解决国内18%的木材需求。
桉树的问题
主要是发展规划缺位和广种薄收
桉树的发展遭遇了广泛反对,不可能一点道理都没有。早期的桉树发展没有规划,的确导致了一些生态问题。”
虽然要发展桉树,但是发展不等于无规划、无引导;虽然政府鼓励发展商品林,但发展这种商品林涉及到土地利用方式,还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同于发展普通商品。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两个错误都犯了。
在早期,南方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开发荒山,千方百计寻求外商前来投资,几乎不提约束条件,土地租金也极低,有的地方还提出不要租金。因此,南方很多地区集中连片的桉树林很快取代了原有天然植被。在很多地方,一片桉树林往往绵延几个山头,当中的沟谷、路边、河边、湖边、村旁全都栽了桉树,农民的生存环境就像移民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当造林者不懂技术的时候,问题就更严重。例如,常见有顺着山坡纵向植行的现象,或者用重型拖拉机上下坡开垦,这哪能不破坏生态呢?
此外,我国南方桉树造林的普遍模式是“广种薄收”。“你不能说企业不希望高产,大家都在忙着租地,从广东到云南、江西、重庆,几乎都留下了租地者的足迹。早期在南方,的确存在着借发展桉树而圈地的嫌疑。多年前,桉树界曾有不少人担心这种关注外延扩张、忽视内涵发展的势头迟早要出问题。
在桉树发展的早期,使用的是农村集体的土地,企业以很低的价格从村集体那里租地造林,一般都会获得丰厚的回报,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有一个巨大的空洞,就是没有社会、主要是没有村民的支持,村民在这个发展中被边缘化了。这就必然导致造林者越是盈利,社会矛盾越是尖锐,这是社会反对发展桉树的一个深层原因。
而在桉树发展的中期,也有企业看到了这一趋势的危险性,自愿出资保护一些生态敏感区的天然植被。但是,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桉树的潮流没有得到遏制,以至于引起社会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另外,只有很少的企业知道处理好与村民的利益关系。所以,今后更好地协调企业与村民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20多年来,中国发展桉树的问题,主要是出在发展规划缺位和广种薄收上。这既有当局的责任,也有企业的责任。当局的失误在于缺失桉树发展的规划;企业的失误在于对生态问题关心不够。
桉树的出路
摒弃传统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20年来,中国发展桉树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中国必须继续发展桉树,中国需要桉树。今后不是不发展桉树,而应当是科学地发展桉树。
从战略上来讲,中国必须在适宜的地区,以适宜的树种,采用高度集约经营的模式,发展木材培育产业,否则中国没有办法满足巨大的木材需求。但是,今后的桉树发展,必须要做出某些重要改变。
第一,地方政府应制定桉树发展规划、规则等,引导桉树的科学发展,而不是因噎废食,下达“禁桉令”。印尼、巴西等国都允许发展桉树工业原料林,但是他们的发展是理性的发展,既鼓励发展农作方式的桉树林,又保护发展区域的生态环境。就是说,在规划的发展区,工业原料林的单片造林面积都不大,中间还保留一些原生植被,这就是“镶嵌式造林”,这种理念在我国很欠缺。
第二,企业必须改变广种薄收的思维,树立发展产业带的思想,最好是围绕自己的工业中心发展高产原料基地,或者叫“绿色车间”。企业如果在自己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上,致力于提高单产,则会创造出把一部分人工林地退还给天然植被的机会,或者会成倍增加自己的原材料供应。这样的策略,无论从管理还是从运输方面,都会为企业减少成本而增加利润。
第三,适当引用近自然育林技术,改善桉树林生态环境。近自然育林的理念,其实就是“模仿自然规律,加速发育进程”,它要在经营中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在桉树的发展中,这一原则的引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加大造林株行距,故意促进林下杂草生长,让杂草肥地,减少化肥用量,长久维持地力;二是在造林区搞镶嵌式造林,有意保留造林区内的部分天然植被,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三是改挖明穴为打暗穴,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采伐枝桠和伐桩留地,促其腐烂肥地。这些措施,一方面可改善造林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可奠定企业长期经营的基地。
第四,企业应适应时代的变迁,降低桉树红利期待。短短20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境内外企业投资发展桉树工业原料林?根本原因是发展桉树商品林成本低、回报高,甚至还可以谋求到一些土地红利。但是,现在地源少了、地块小了、租金高了、成本升了、盈利降了,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因此,造林企业,如果不想移师它国寻求那短暂的低成本时代,那就唯有在降低红利期待的同时,寻求新的突破,这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