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中,中国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结构调整动能。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供应链重组等挑战,我国贸易体系通过主体扩容、市场拓展和制度创新,在竞争中巩固优势地位,并为未来增长积蓄动力。以下从多维度解析当前贸易态势及发展脉络。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贸易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1-9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达19.95万亿元(+7.1%),进口额为13.66万亿元(-0.2%)。其中,9月单月进出口4.04万亿元,同比增速回升至8%,显示外部需求边际改善与内生动能增强。出口增长主要受益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竞争力,而进口收缩则反映国内部分行业库存调整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
贸易顺差扩大至6.29万亿元(+17%),既体现产业链优势,也凸显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作为外贸主力军贡献显著,前三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经营主体首次突破70万家,较去年全年总量增长超15%,成为稳住贸易基本盘的关键力量。
企业信心指数连续攀升为贸易扩张注入动力。出口企业信心指数已实现五个月环比上升,进口企业亦呈现三个月回暖趋势,反映市场主体对政策环境和国际市场前景的积极预期。通过“三权分置”等制度创新(如福建、江西等地林草产业改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力,推动林草业年产值突破10万亿元,带动4000万农民增收,进一步夯实贸易多元化基础。
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我国已成为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较去年同期新增14个合作经济体。这一“朋友圈”扩容不仅依托“一带一路”的深度联结,更得益于RCEP等区域协定的红利释放。在欧美市场壁垒加剧背景下,中国通过优化跨境物流、强化供应链韧性,成功开辟新兴市场空间,为外贸可持续增长开拓新路径。
面对外部压力,我国采取针对性反制措施,如对美“301调查”相关贸易行为的回应,既维护企业权益,也倒逼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管理办法》等新规落地,强化能源安全对贸易的支持作用;新版《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则通过标准升级提升消费品国际竞争力。司法部公布的涉企执法典型案例表明,“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减少企业制度性成本。
尽管当前贸易数据向好,但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地缘冲突引发的能源价格波动(如油价近期下调70-75元/吨)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可能影响四季度外贸表现。不过,中国通过深化制度改革、扩大开放领域(如专利转让备案累计突破115万次),正加速构建以技术赋能和绿色转型为核心的新型贸易生态。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前三季度的贸易成绩单印证了中国经济的系统性抗压能力。未来,在强化产业链安全、拓展新兴市场及深化制度创新的驱动下,中国有望在全球贸易竞争中进一步提升话语权。同时,需警惕外部风险传导效应,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扩大国际合作空间,巩固“世界工厂”与“全球市场”的双重定位,为2035年全面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