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深化,2025年前9个月宏观经济指标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延续温和波动,核心通胀持续回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在供需改善与政策驱动下加速企稳。这一动态不仅揭示了消费品市场的韧性,更折射出工业领域产业布局调整的成效及投资机会的显现。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PPI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CPI数据方面,9月环比上涨0.1%,同比降幅收窄至-0.3%。核心CPI同比涨幅扩大至1.0%,为近19个月首次触及1%关口,显示消费内生动能逐步修复。食品价格同比下降4.4%,其中猪肉、鲜菜等品类拖累显著,但羊肉、牛肉价格转涨释放供应端优化信号;能源价格下降2.7%,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汽油价格形成压制。
PPI数据方面,9月环比持平,同比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至-2.3%。工业品价格分化的结构性特征凸显: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等传统行业企稳回升,而石油相关产业链受国际输入性压力仍处下行通道。这一分化为产业布局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消费品市场结构性分化推动核心通胀走高:
PPI同比降幅收窄背后的产业布局信号:
1. 传统工业领域供需改善:煤炭加工(+3.8%)、黑色金属冶炼(+0.2%)连续两月环比上涨,叠加政策端产能治理成效,相关行业价格底部支撑强化;
2. 新兴产业动能增强:光伏设备制造价格转涨(+0.8%),电池制造降幅收窄,反映绿色转型对高端制造业的拉动效应;
3. 输入性压力持续承压:石油开采、精炼石油产品等产业链受国际油价拖累,需警惕外部环境对国内工业链成本的影响。
1. 聚焦结构性复苏行业:
2. 规避高波动领域:
石油相关产业链仍受国际定价机制制约,需警惕地缘政治及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对价格的扰动效应。
3. 消费端结构性机会:
核心CPI回升指向品质化消费需求释放,金饰、智能家居等升级品类或成投资亮点;服务行业中医疗健康板块在人口结构变化下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呈现“消费温和修复、工业筑底企稳”的双轨特征。核心CPI的持续扩张印证内需韧性,而PPI降幅收窄则凸显政策调控与产业布局调整的有效性。未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及宏观政策显效,工业领域结构性分化将进一步收敛,新兴产业投资价值有望加速兑现。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供需格局改善的传统行业以及技术驱动的高端制造赛道,在波动中捕捉确定性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