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面临多重挑战。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机械行业,在全球经济波动与国内需求承压背景下,亟需通过系统性政策引导实现稳定发展。在此背景下,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明确目标、细化举措回应行业发展痛点,为未来两年机械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机械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根据《工作方案》设定的核心指标,2025—2026年期间,机械行业将力争实现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达3.5%左右,到2026年末全行业总规模突破10万亿元。这一目标的提出基于对当前机械产业基础能力、市场需求潜力及国际竞争格局的综合研判。政策特别强调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在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并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机械行业营业收入约为9.3万亿元(估算值),若目标达成,则意味着未来两年需保持年均超5700亿元的增长规模。政策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全国工业经济的稳定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进程。
1. 老旧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加速推进
方案明确要求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优先支持高耗能、低安全标准设备的更新换代。例如,在汽车、船舶等重工业领域,通过智能化升级降低能耗并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农业和建筑机械领域,则重点推广节能型装备的应用。据测算,仅老旧设备更新市场就可释放超千亿元级需求空间。
2. 新兴经济业态成为增长新动能
政策首次将“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概念纳入机械行业应用场景范畴,鼓励企业开发适配冰雪旅游、智慧养老等新兴领域的专用装备。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推广智能康复器械,在文旅产业中布局特种工程车辆支持景区建设。
1.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大模型研发并行推进
方案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突破高端轴承、液压件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瓶颈,并计划在2026年前完成至少5项国家级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项目。此举旨在减少对进口技术的依赖,同时为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2. 标准体系升级助力质量提升
通过修订100余项行业标准,推动机械产品向高可靠性、长寿命方向发展。例如,在工程机械领域建立绿色制造认证制度;在数控机床领域引入国际对标测试机制,以标准化建设倒逼企业提高供给质量。
政策明确将整治低价竞标、专利侵权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列为重点任务。具体措施包括:
政策成效展望与总结
《工作方案》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机械产业正式进入“稳增长+高质量”双轮驱动阶段。通过政策引导下的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及市场规范,行业有望在2026年实现10万亿元营收目标,并培育出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产能扩张与资源约束、确保中小企业共享政策红利等议题,仍需地方政府配套细则进一步落实。未来两年内,机械行业的表现将成为观察中国制造业升级成效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