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行业综述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学校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9月,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年度大宗食材采购规模已突破千亿元。随着《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工作指引》的正式实施,校园食品安全进入精细化治理新阶段。该政策通过强化供应商准入、规范采购流程、完善追溯体系等举措,推动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全国2.5亿在校学生饮食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新规要求,所有参与学校食材供应的企业需满足五项核心条件:具备合法经营资质;产品符合国家标准;3年无食品安全事故及舆情记录;未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须通过定期考核评价。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同比下降18%,但仍有约5%的供应商因抽检不合格被终止合作。政策明确要求每学年由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开展供应商绩效评估,并建立动态退出机制。
新规细化了从索证索票到冷链运输的全链条管理标准:
1. 源头管控:采购需留存食品生产许可证、检验合格证明等文件,肉类须附检疫合格证明,大米需提供镉/黄曲霉毒素检测报告。
2. 验收流程:实行“双人或多人联检”制度,重点检查包装完整性、标签合规性及温度达标情况(冷藏≤+3℃、冷冻≤-9℃)。2025年秋季开学后,超60%的县区级学校已启用数字化平台实现电子票证管理。
3. 不合格处理:对感官异常或检测不达标食材立即退换并记录存档,全年因验收不合格退回的食材批次预计减少15%。
政策明确要求:
1. 监管部门联动:教育部建立供应商“不良记录清单”并与市场监管部门共享信息;后者则加强抽检力度,2025年计划完成30万批次校园食材抽样检测。
2. 学校主体责任落实:要求校长每学期召开食堂现场办公会,中小学严格执行陪餐制度,并鼓励家长参与监督。政策实施后,全国85%的县区已建立校级膳食管理委员会。
《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全程管控”,通过标准化流程、数字化工具和多方协同机制,将有效降低约20%的潜在风险点。未来需重点关注偏远地区政策执行差异及供应商动态评价系统的数据化升级,持续提升全国38万所学校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筑牢防线。(注:文中数据均基于政策文件公开内容及行业统计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