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9月,我国金融业在"十四五"规划引领下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和强化风险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本文聚焦行业数据与战略布局,展现中国金融业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核心成果。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服务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470万亿元,稳居世界首位;股票和债券市场市值分别位列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连续20年保持世界第一,金融体系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通过完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和金融监管机制,金融服务网络覆盖广度与深度同步提升,为各领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十四五"期间,金融业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小微企业成长及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五年间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方式累计向实体经济输送资金170万亿元。科研技术贷款年均增长27.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21.7%。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36万亿元,利率较"十三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31.6%,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四分之一,金融服务结构持续优化。
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领域风险有序出清。截至2025年6月,融资平台数量较年初减少超过六成;房地产领域通过政策调整每年为超5000万户家庭减负3000亿元利息支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成效显著,高风险机构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压降。保险业五年累计赔付9万亿元,农业保险覆盖8亿农户,商业养老健康险准备金达11万亿元,构建起多层次金融安全网。
金融业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政策落地实施,"十四五"期间办理相关业务规模近4.6万亿美元。资本市场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境外机构持有境内股票债券等资产超10万亿元。通过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中长期资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增至21.4万亿元,较五年前提升32%。金融业开放格局与国际规则接轨程度加深,全球前50大银行中43家在华设立机构。
中国金融业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导向,在产业布局、风险防控和对外开放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通过数据化转型提升服务精度,借助市场化改革增强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已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展望未来,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更好发挥血脉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