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但长期以来面临数据标准缺失、分类编码不统一等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落地的速度。在此背景下,上海于9月21日发布的多项机器人行业标准与平台成果,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关键性解决方案,并加速了标准化进程。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在上海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19家产学研机构共同制定了首套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标准。该标准涵盖数据分类编码、标注规范、质量评价及格式统一要求,旨在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数据语言”割裂问题。例如,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标注流程和分类体系,可使不同厂商的机器人更高效地共享与调用训练数据,显著降低研发成本。
根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超过30%,但因缺乏统一标准,约60%的企业需投入额外人力进行跨平台数据适配。上海此次发布的标准将直接缩短这一流程,并为后续技术迭代提供基础框架支持。
同期推出的“浦江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穹顶DOME)”,以数据生产、治理与应用为核心,打通了从采集到部署的完整链条。该平台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建立覆盖家庭服务、工业制造、政务场景的数据体系,并率先实现了消防救援场景的操作功能验证。
目前平台已完成百万级中国本土化数据集建设,支持物理模型训练和功能测试的一站式服务。例如,在工业领域,标准化数据可使机器人快速适应不同生产线需求;在家庭生活场景中,则能提升语音交互与动作执行的精准度。据行业分析预测,标准化数据体系将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周期缩短40%以上。
当前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技术话语权争夺进入关键窗口期。上海已牵头组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化联合会,并呼吁国内企业积极参与ISO、IEC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制定工作。此举不仅有助于中国在技术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地位,还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在全球市场的商业化落地。
据市场研究显示,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美元,而标准化进程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各区域企业的竞争力。上海通过搭建标准框架与数据平台,已率先抢占技术制高点,并为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工具。
此次上海发布的机器人行业标准及配套平台,标志着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迈出了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引领”的关键一步。通过统一数据语言、优化开发流程并布局全球标准化网络,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将加速到来。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一标准化生态体系,其成本效益与场景适配性将进一步提升,最终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更高水平智能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