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居民健康管理意识提升的双重驱动下持续扩容。根据最新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6223亿元,同比增长2.3%,但产品结构优化与销售渠道整合成为关键挑战。平安集团作为行业龙头,近期将健康险产品全面退出寿险销售渠道的动作引发关注,其背后既反映政策环境变化对行业的深层影响,也折射出健康险市场差异化竞争的新趋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健康险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是商业健康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平安集团此次将健康险产品从寿险销售渠道撤出,并同步推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正是对监管鼓励专业化经营的积极响应。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平安近2.47亿个人客户中63%已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相关客群的客均合同数与AUM分别为其他客户的1.5倍和4.1倍,凸显健康险与金融业务协同带来的价值提升空间。
此次渠道调整的核心逻辑在于:平安人寿通过自营医疗险产品强化寿险客户健康管理需求响应能力,而健康险子公司则聚焦自主拓展营销渠道。这种分工不仅符合银保监会推动"专业化、差异化"经营的政策方向,更有利于资源精准投放——上半年平安健康险保费收入达870亿元,其中医疗险贡献410亿元,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至47%,显示细分市场潜力显著。
从产品维度看,平安集团的渠道调整折射出健康险市场两大趋势:一是"保险+服务"生态体系构建加速。例如其推出的"平安添瑞·安有护"计划通过整合重疾保险与全流程康复服务,在2025年4月上线后成为寿险新业务价值的重要增长极;二是消费型医疗险对传统返还型产品的替代进程加快。尽管当前部分客户仍偏好终身返还类产品,但数据显示上半年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中,医疗养老权益客户贡献占比已达69%,验证了保障型产品在提升客群粘性方面的核心作用。
政策层面,《关于推动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赋能与服务创新"。平安通过将健康险从寿险渠道剥离,可更灵活地运用其医疗生态圈资源——包括超1300万客户使用的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线上线下诊疗网络等基础设施,从而在产品定价精准度和服务闭环构建上形成竞争壁垒。
尽管行业整体保持增长,但平安集团上半年长期健康险及意外短期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微降1.7%,运营ROE较去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这直接推动其加速渠道调整:一方面通过寿险端强化自营医疗险产品销售(当前已占据健康险保费的47%),另一方面要求健康险子公司拓展新营销渠道,如加强APP、第三方平台合作等数字化触达方式。
从市场环境看,2025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个人税优健康险试点扩容、惠民保城市覆盖率突破98%、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速落地等举措,为商业健康险创造多元增量场景。平安通过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在上半年实现了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9.8%,其中医疗健康权益客户贡献27%的新业务价值。
当前健康险市场竞争已从单纯保费规模比拼转向"产品-服务-生态"的立体化竞争。平安集团通过渠道整合形成的"双轮驱动"模式——寿险端强化医疗健康权益深度绑定客户,健康险子公司专注扩大市场份额——为行业提供了战略转型样本。数据显示,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客户的客均合同数达3.37个,显示生态协同能有效提升交叉销售效率。
未来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商业健康险有望在多层次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平安此次调整不仅回应了监管对专业化经营的要求,更通过资源重组释放出抢占健康管理服务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战略意图。预计到2030年,中国健康险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而具备"保险+医疗"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将在这一进程中占据先机。
平安集团的渠道调整策略深刻体现了当前健康险市场发展的核心逻辑:政策引导下的专业化分工、客户需求驱动的产品创新以及生态协同带来的价值提升。在行业增速趋稳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精准服务供给,将成为商业健康险持续增长的关键。未来随着医疗科技应用深化与政策红利释放,头部企业有望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在万亿级市场中构建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