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干扰素是由人体细胞或其他动物细胞在遭遇病毒感染时产生的。干扰素在医学领域使用广泛,随着病毒性疾病患者的增加近年来干扰素市场使用率也在逐渐递增。以下是2025年干扰素市场规模分析。
(一)市场规模
《2025-2030年中国干扰素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2023年全球干扰素(IFN)市场规模达到565.34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9年全球干扰素(IFN)市场规模将达到988.06亿元,在预测期间干扰素(IFN)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估为8.00%。2024年中国白细胞干扰素市场规模达到18.7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比增长6.2%。2025年预计中国白细胞干扰素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
(二)市场类别
干扰素根据半衰期分为短效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短效干扰素由于给药方式更加灵活,适用于大部分的病毒性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长效干扰素由于半衰期较长,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根据干扰素市场规模分析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已上市的干扰素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重组人干扰素α1b、重组人干扰素α2a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
(一)市场占比
干扰素市场规模分析提到国内干扰素药物主要用于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随着疗效更好的抗病毒口服药物上市,干扰素药物销售额逐年下降,但通过分析国产干扰素药物市场变化情况,发现在国内干扰素整体市场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国产干扰素销售额却逐年增长,同时干扰素行业市场份额也逐年提升,从干扰素行业市场占比32.45%提升至65.25%。因此,未来干扰素国产替换是国产企业销售额增长点。
(二)市场厂商占有率
全球干扰素(Interferon)的核心厂商包括Roche,安科生物和Bayer等,前两大厂商约占有全球66%的份额。北美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占有大约54%的市场份额,之后是欧洲和亚太,分别占比27%和11%。国产干扰素销售额逐年增长,市场份额也逐年提升。如长春高新和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干扰素领域持续投入,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一)市场现状
干扰素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它使得人们在大规模生产中获得大量活性高、疗效好的干扰素制剂团。同时现代中药研究证实知母、板蓝根等可诱生干扰素生成。因此应用具有低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低等特点的中药诱生干扰素来治疗疾病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干扰素销售厂商高达20多家,竞争十分激烈。罗氏的长效干扰素产品虽然销量下降,但是总体占比仍是市场第一。干扰素进口厂商主要是罗氏和先灵葆雅,进口干扰素剂型主要是长效剂型。
(二)市场机遇
产品结构迭代升级预计新型纳米载体干扰素和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的靶向干扰素将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行业年均增速提升至11.5%。原料药企业向下游制剂延伸的趋势显著,成都蓉生制药等企业的生物反应器容积突破4000升,实现了关键生产设备的国产替代,单批次产能提高30%以上。
总体看来,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的信号传导过程,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增强抗病毒和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