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全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3亿亩,其中具备农业开发潜力的区域达6000万亩。近年来,国家通过《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等政策支持,在改良技术和品种选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部监测显示,重点治理区土壤含盐量已从2020年的平均1.2%降至0.8%,部分区域实现“吨粮田”目标。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盐碱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路径。通过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盐碱地正从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转变为特色农业的增长极。本文结合最新数据与政策实践,系统梳理盐碱地治理的成效与未来方向。
我国盐碱地按区域可分为五大类型区:西北内陆、东北松嫩平原、滨海、黄淮海平原及黄河上中游灌区。截至2025年,全国盐碱耕地约4300万亩,盐碱林草地和未利用地占比超60%。其中,西北地区因干旱与高矿化度地下水成为重度盐渍化集中区域;滨海与黄淮海平原则以次生盐渍化为主。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应用,全国已累计修复中低产田1200万亩,部分试点区小麦、玉米单产突破传统极限。
国家近年出台多项政策推动盐碱地科学利用。《全国盐碱地农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明确要求,通过耐盐碱品种选育、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及生态修复工程,力争在2030年前将盐碱耕地单产提升30%。地方层面,山东、河北等省试点“改种适地”模式,重点培育适应高盐环境的作物品种。例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通过筛选耐盐碱小麦、水稻及牧草品种,推动粮食产能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
以山东省东营市永安镇为例,2015年全镇平均亩产不足600斤,通过推广耐盐碱品种(如济麦系列)和配套节水灌溉技术,2023年小麦单产达1300斤/亩,玉米实现“吨粮田”目标。该区域还探索出“改地+治水+新模式”的综合治理路径:将盐碱土壤含盐量从4‰降至1.5‰以下,并引入智慧农业系统优化水肥管理。类似案例在环渤海湾、松嫩平原等地复制推广,带动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超20%。
盐碱地治理不仅提升粮食产能,更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目前全国已建成15个耐盐碱种质资源库,筛选出300余份高产稳产品种,支撑深加工产业(如盐生植物提取、特色粮油加工)产值突破千亿元。生态环境方面,通过植被恢复与湿地建设,滨海盐碱区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5%,碳汇能力增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盐碱地开发是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
当前我国盐碱地治理已从单一改良转向系统性综合开发,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形成合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广智能化盐分监测技术,并探索盐碱生态旅游等新业态。随着《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深入实施,预计到2035年,我国可新增高标准盐碱农田2000万亩以上,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