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8月19日,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已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我国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引下,商业航天赛道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广东,近日发布专项政策文件,明确将通过系统性支持措施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突破,预计到2030年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这一动作标志着我国卫星产业链区域化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卫星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8月19日发布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在2025—2028年期间将重点支持企业投资建设民商用卫星星座项目。针对卫星网络及星座建设项目,省级部门将建立专项审批"绿色通道"机制,显著缩短项目核准流程时间。政策特别强调对组网成功并投入运营的企业给予事后奖励等激励措施,形成覆盖技术研发、发射应用到市场拓展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文件明确将协调国家层面资源为广东企业争取优质卫星频率和轨道位置,在国际电联(ITU)申报阶段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这一政策突破解决了长期制约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瓶颈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我国已发射在轨卫星数量突破600颗,其中广东省内企业承担的星座项目占比超过37%,政策加码将推动该比例进一步提升。
政策鼓励省内各地市结合自身优势制定配套支持方案,重点在珠三角地区打造集卫星研发制造、测控运控和数据应用于一体的产业园区。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用地保障等组合拳,预计到2028年将形成涵盖卫星设计、火箭发射、地面设备、终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政策特别指出要培育5-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超过300家协同发展。
广东省要求建立商业航天领域"揭榜挂帅"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卫星在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开发。政策明确将优先支持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通信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平台建设,预计到2027年形成不少于15个典型行业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广东省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构建了商业航天发展的"四梁八柱":以星座建设为牵引、以资源保障为核心、以区域协同为支撑、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产业促进体系。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将加速我国卫星互联网新基建进程,更对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航天创新中心具有战略意义。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预计到2030年广东商业航天年产值有望突破1500亿元,在轨运营卫星数量占国内总量比例将超过45%,形成辐射东南亚的亚太区域航天服务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