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中国环保产业正经历历史性变革。数据显示,2025年环保产业营收规模连续三年突破2.2万亿元,成为推动绿色经济的核心力量。政策层面,《生态环境保护法》修订与《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加速了产业升级;市场端则以碳交易市场的430亿元累计成交额、风光发电超火电装机等标志性事件为支撑,形成“政策-技术-需求”协同驱动的产业新生态。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环保产业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环保产业的政策导向已从“总量控制”转向“质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法》修订强化了超低排放改造要求,推动钢铁行业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并实现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Ⅱ类标准。与此同时,市场机制加速结构性分化:碳交易市场在2024年底累计成交额突破430.33亿元,CCER重启催生专业碳咨询业态;大型央企主导的流域综合整治项目与中小企业聚焦医疗废物处理、工业零排放等利基技术形成互补。以东莞“共性工厂”为例,其通过整合塑料边角料资源化,助力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化路径探索。
核心技术突破正破解行业瓶颈。国产MBR膜在通量和成本上实现全球领跑,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灵敏度达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则重构效率边界——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污水处理能耗,AI治污方案开发周期缩短超50%,机器狗搭载的气体遥测仪可自主巡检工业园区泄漏点。生物技术与循环经济融合同样显著:秸秆生产无醛板材项目年消纳农林废弃物30万吨,减少木材消耗1.2立方米/立方米产品,并为10万亩农田消除焚烧污染。
中国环保企业正从设备出口转向标准输出。垃圾焚烧发电和海水淡化技术成功进入欧洲市场,水处理设备对东南亚出口占比达36%;国际合作模式升级为EPC总包和投资运营一体化,如青岛上合生态环保创新基地推动“中国方案”成为全球基建选项。国内市场则通过农村污水处理电商补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的区域实践,以及东部智能制造与中西部产业承接协同,形成纵深发展新格局。
截至2025年8月,全国生态环保相关在业企业超234万家,其中2025年新增注册25.1万余家,延续近十年增长趋势(2023年峰值为40.1万)。区域分布上,山东、江苏、广东三省以超过68.5万家企业总量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环保专用设备领域则呈现更集中态势,苏鲁粤三地企业数超13.1万家,占比近47%。四川作为西部省份凭借11.5万家企业跻身前五,印证产业向中西部延伸的潜力。
2025年的中国环保产业已从污染治理支撑者转型为绿色经济核心引擎,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效应正重塑其发展逻辑。通过超低排放改造、碳市场激活、数智化创新及全球化布局,行业不仅实现了“减污降碳—资源循环—生态增值”的价值升维,更在区域协同发展与中小企业专业化路径中开辟新增长空间。随着绿色溢价转化为实体经济竞争力,环保产业正重新定义增长与可持续的边界,成为衡量经济繁荣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