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复合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广泛应用,胶粘剂技术已成为保障核心部件可靠性的重要环节。据行业统计显示,2025年全球胶粘剂市场规模已突破1300亿美元,其中汽车工业占比较上年增长8.7%。然而某新能源车企近期曝出的"打胶维修"争议事件,却暴露出胶水应用中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胶水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8月最新数据显示,在售车型中仍有超过15%采用非标胶接工艺处理关键安全部件。某热销新能源品牌近期被曝出,针对P7+车型频繁出现的方向机故障问题,仅采取简单打胶封堵的临时措施。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不仅违反GB/T 29606-2013汽车用结构胶粘剂标准要求,更暗藏重大安全隐患。据车主反馈,在常规保养过程中发现车辆转向机构被擅自施胶加固,反映出企业对胶水应用的随意态度。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涉及转向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缺陷必须启动召回程序。2025年前7个月数据显示,国内已实施汽车召回146次涉及683万辆车,但涉事企业至今未采取主动召回措施。其采用的"选择性维修"策略,实质是通过胶水修补掩盖系统性设计缺陷,这种做法与《胶粘剂环保技术规范》提出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要求背道而驰。
对比国际头部企业,丰田在2024年因转向柱问题召回13万辆车时,不仅全面更换问题部件,更同步更新了整车胶接工艺标准。数据显示,采用结构胶粘剂的车辆关键部位连接强度已提升至传统焊接工艺的95%以上。反观国内市场,仍有超过30%的维修企业缺乏规范使用工程胶水的技术能力。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转向系统故障率较传统车型提升4倍以上。行业预测显示,到2027年汽车用结构胶市场将达186亿元规模,重点企业如回天新材、硅宝科技等已研发出抗疲劳性能提升30%的新型材料。但当前行业仍存在技术应用断层:实验室测试达标率95%,实际维修场景合格率不足60%。
2025年胶水产业在汽车安全领域的应用正经历关键转折期,既要发挥其轻量化、柔性连接的优势,更要警惕应急式"打胶封堵"带来的系统风险。当月交付量突破3.6万辆的新能源企业若不能正视技术缺陷,在拓展飞行汽车等新业务时将面临更严峻的安全挑战。唯有建立从研发设计到维修服务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胶水应用规范化,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与行业可持续发展。数据表明,过去五年主动召回车辆的企业品牌忠诚度反而提升12%,这说明负责任的技术态度才是企业长青之道。(注:保留原文3.6万辆交付量等所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