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体系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动力。近年来,政策层面持续加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通过制度创新和产品优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不仅明确了未来金融服务在粮食安全、产业转型等领域的核心定位,更折射出2025年金融服务市场向县域下沉、科技赋能深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意见》将粮食安全列为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首要领域,提出通过信贷资源倾斜强化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未来三年内涉农贷款中农业基建类占比将提升至18%以上。针对农业科技攻关,政策明确扩大对“南繁硅谷”等核心种源项目的长周期研发贷款投放,推动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信用贷款额度上限提高30%,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资金保障。数据显示,2024年相关领域研发投入已较上年增长27%,金融供给的精准性显著提升。
在脱贫地区持续保持信贷投放力度不减的大背景下,2025年金融服务市场正通过“一县一策”模式实现资源精准配置。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对返乡创业主体实施创业担保贷款加力计划,预计年内将新增首贷户超12万户,信用贷款规模突破400亿元。同时,并购贷款规模扩大至800亿元,助力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通过市场化重组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针对乡村“土特产”等特色产业发展,《意见》提出推广“一链一策”的定制化服务模式,2024年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已达950亿元,带动产业链中小主体融资成本下降1.2个百分点。在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债券、理财产品的创新供给,使农村居民投资渠道较三年前扩大3倍以上。数据表明,县域地区涉农理财产品发行量同比增长45%,反映出金融服务市场对乡村资产价值的持续挖掘潜力。
为支持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意见》鼓励投贷联动、银团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方案的应用。2024年县域城乡融合项目中,债券融资占比提升至35%,基金信托产品规模突破1200亿元。政策同时强调通过农业设施抵押登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资源资产的市场化流通能力,预计到2025年末,活体畜禽等新型抵押物的信贷覆盖率将达60%以上。
从粮食安全到产业转型,再到城乡融合,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全链条中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2025年的政策导向表明,未来市场将呈现三个显著趋势:一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攀升;二是信用评估体系差异化创新加速;三是综合化融资工具的供给规模与效率同步提升。随着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预计到2026年相关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8万亿元,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资金动能。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下,金融服务正成为连接城乡资源、激活乡村经济的核心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