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乙二醇单丁醚(DGBE)的处理技术正成为化工行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乙二醇单丁醚的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100万吨,其中约70%用于涂料、油墨和清洁剂等行业。然而,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问题亟待解决。传统化学处理方法成本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生物降解技术因其高效、环保、经济的特点,正逐渐成为乙二醇单丁醚废水处理的首选方法。本研究采用好氧生物法对乙二醇单丁醚进行降解,分析其降解效果、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为乙二醇单丁醚废水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乙二醇单丁醚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乙二醇单丁醚(DGB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有机溶剂,其废水处理一直是行业难题。本研究通过好氧生物法对DGBE进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当DGBE质量浓度低于832.85mg/L时,DGBE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9%和93%以上。然而,随着进水DGBE浓度的进一步提升,去除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这表明在较低浓度下,微生物能够有效利用DGBE作为碳源进行代谢,但在高浓度条件下,微生物的耐受性受到挑战,降解效率降低。此外,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如污泥浓度(MLSS)和沉降比(SV30)也随DGBE浓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说明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控制DGBE的进水浓度,以保证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乙二醇单丁醚(DGBE)废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降解效果起着关键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驯化前、驯化稳定期和高浓度驯化期的活性污泥样品,发现DGBE驯化后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在驯化稳定期,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78.59%,其中优势菌属为Cupriavidus(42.44%)和Rhodanobacter(20.02%)。这些菌属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能够有效利用DGBE作为碳源。然而,在高浓度驯化期,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超越变形菌门成为丰度最高的菌门,占比51.15%,其中Nakamurella为优势菌属,占比49.81%。这表明在高浓度DGBE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耐受性强的菌属逐渐占据优势。这一发现为优化DGBE废水处理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微生物学依据。
乙二醇单丁醚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在乙二醇单丁醚(DGBE)的好氧降解过程中,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到的主要中间产物包括乙二醇丁醚、丁醛和乙烯基正丁醚。基于这些中间产物,推测DGBE可能存在两条降解途径:一是通过ω-β-氧化降解途径,DGBE分子结构末端的羟基通过ω-氧化转化为羧基,随后发生β-氧化脱去两个碳原子,生成乙酰辅酶A,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TCA循环)被彻底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是通过次末端氧化导致醚键断裂的降解途径,DGBE首先转化为乙二醇丁醚,随后通过氧化作用在次末端碳上引入羟基,进一步氧化形成乙酸丁酯,最后醚键水解断裂生成丁醇和乙酸。这两种降解途径的发现,为深入理解DGBE的生物降解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开发更高效的生物处理工艺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通过好氧生物法对乙二醇单丁醚(DGBE)进行降解,取得了以下重要结论:首先,当DGBE质量浓度低于832.85mg/L时,DGBE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9%和93%以上,但随着进水浓度的进一步提升,去除率显著下降,活性污泥性能也明显变差。其次,DGBE驯化后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成为优势菌门,Cupriavidus和Nakamurella为优势菌属。最后,推测DGBE的降解途径包括ω-β-氧化降解和次末端氧化导致的醚键断裂降解两条路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乙二醇单丁醚废水的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开发更高效、更环保的生物处理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随着生物降解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乙二醇单丁醚行业有望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