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费信贷规模同比增长18.5%,金融服务在提振内需中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落地,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场景化服务、产品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加速构建覆盖全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体系。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扩内需政策,推动金融机构聚焦高频民生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商业银行以"信贷+场景+绿色激励"组合模式降低消费成本,例如通过手机银行、数字支付平台整合商圈、文旅等多维场景资源,推出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包。2025年数据显示,头部机构已覆盖超300个城市的线上线下消费网络,累计发放政府消费券配套补贴超过180亿元。
针对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链条中的融资难题,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实现精准支持。2025年行业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新能源车购置的分期贷款规模突破4500亿元,较上年增长37%。同时,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的动产质押平台已服务超1.2万家经销商,有效缓解了库存融资压力。
各省市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北京聚焦科技消费场景建设数字信用凭证系统;上海推出跨境消费支付便利化方案;深圳通过"政府贴息+银行让利"模式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23个省份建立省级消费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区域特色金融产品累计投放规模达890亿元。
随着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至47%(2025年上半年数据),金融机构加速在医疗健康、智慧养老等新兴领域构建服务体系。通过银企合作开发的"健康管理+保险保障""适老化支付系统"等创新方案,有效拓展了金融服务边界。行业分析显示,到2026年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万亿元,服务效能将持续提升。
当前,金融服务已深度融入消费升级全过程,从需求端激发潜力、供给端优化结构、场景端增强体验的协同效应日益显现。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数字技术深化应用,预计未来三年消费金融渗透率将再提高5-8个百分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