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降至7.21亿张,连续十个季度下滑。与此同时,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机构近期集中宣布停发部分信用卡产品,联名卡成为主要调整对象。本文基于行业动态与监管导向,解析当前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策略转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信用卡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密集下架信用卡产品。中国银行于7月16日公告显示,自8月31日起将停发24款信用卡产品,涵盖联名合作类及主题特色类。此前,浦发、中信等机构亦通过业务策略调整,逐步退出部分低效卡种市场。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一趋势源于三方面驱动:其一,信用卡业务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运营,银行需优化资源投入;其二,监管政策推动精细化管理,2024年《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强化风险管控与成本核算;其三,部分联名卡因合作方权益兑现困难、用户规模有限等问题,难以匹配运营成本。
数据显示,此次停发产品中联名卡占比显著。行业分析认为,此类产品的核心问题在于对第三方合作方的高度依赖。例如,部分联名权益需依托外部平台实现(如特定商户优惠),若合作关系终止或预算缩减,则可能导致用户体验断层。此外,细分场景的用户渗透率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单卡种运营成本高企。银行正逐步弱化对外部品牌的路径依赖,转而构建自主消费生态,整合支付、信贷、理财等全链条服务以增强客户黏性。
央行数据显示,当前全国信用卡总量持续收缩,市场已从“跑马圈地”转向精细化运营。银行通过停发低效产品、迁移存量用户至标准化卡种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未来转型方向聚焦三方面:一是全域场景整合,例如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并嵌入金融服务;二是科技赋能升级,通过虚拟卡与实体卡融合提升服务体验,并利用智能风控技术保障资产质量;三是客群分层运营,针对高频刚需用户强化日常权益,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跨境支付、财富管理等综合解决方案。
信用卡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
2025年信用卡行业的调整本质是供需关系重构的必然结果。在监管规范与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银行通过产品线优化实现资源聚焦,并加速向“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服务模式转型。未来,信用卡业务将不再依赖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场景渗透、技术驱动和精准运营,在存量市场中探索可持续的增长路径。这一趋势不仅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品质的金融服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