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4年底,中国水泥行业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全年利润总额较2023年下降16%至260亿元。上半年全行业首次出现新世纪以来整体亏损,累计亏损额达12亿元,市场需求同比减少22.34%,市场价格跌至每吨384元的历史低位。面对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的双重压力,政策端通过产能置换、错峰生产等手段推动行业整合,为投资者提供了观察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窗口。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水泥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当前多数企业实际熟料产能超过备案数据,部分生产线存在30%-75%的产能差额。例如某企业获批4000吨/日的产能,实际可达6000-7000吨。为解决这一矛盾,《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要求企业在2025年底前完成备案与实际产能统一,并补足差额部分。此举将淘汰手续不合规、能效未达标的低效产能,预计约30%的小型水泥企业面临转型或退出压力。
2024-2025年采暖季至夏季期间,山东省68条熟料生产线需累计停产151天。截至2025年6月30日,仅81%企业完成任务,显示政策执行存在区域性差异。行业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水泥出库量同比下降26.7%,混凝土产能利用率跌至5.6%,反映出错峰生产对产量调控的直接作用。投资者需关注西北、华北等重点区域限产力度与执行效率,这些地区或成未来3年市场集中度提升的核心战场。
2022-2024年全国水泥均价从425.86元/吨降至384元/吨,部分区域售价跌破每吨200元。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承压:混凝土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至5.6%,显示下游需求持续低迷。行业洗牌加速背景下,集团型企业可通过内部产能置换优化布局(如将西南地区产能转移至华东),而小型企业面临新建线成本过高(约需投资20-30亿元/万吨)的困境,未来或被市场淘汰。
《实施办法》通过五项修订强化产能管理:加严置换比例、实施差异化地区管控、简化跨省转出流程等。2025年重点淘汰两类产能:一是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生产线,二是长期停产且存在债务纠纷的闲置设备。据测算,若严格执行政策将减少约1.2亿吨/年的过剩产能。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已通过合规审查的企业及区域龙头,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需求稳定区位布局具有成本优势和环保达标资质的水泥资产。
总结与展望
截至2025年7月,中国水泥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政策端以产能置换和错峰生产为抓手推动结构性改革,市场端价格战加剧企业分化。数据显示,合规化改造将淘汰约30%的小型企业,而集团型企业的区域整合能力成为关键优势。投资者需警惕低效产能风险,同时关注通过技术升级、区位优化实现成本领先的企业。预计2025-2027年间行业利润有望随供需平衡改善逐步回升至400亿元水平,但竞争焦点将转向绿色转型与智能化生产领域的资本投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