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与国际旅行限制解除,2025年中国出境游市场持续回暖。据行业统计,上半年出境人次已恢复至疫情前的8成以上,但与此同时,跨境交易风险事件频发促使金融机构加强管控。近日,湖南农信联社、上海银行等机构接连宣布对部分借记卡关闭跨境交易功能,引发市场对出境游支付安全与政策导向的关注。本文结合最新数据与行业动态,分析当前出境游市场的变化及未来趋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出境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出境游人次预计突破1.8亿,较2024年增长37%,带动跨境支付规模显著上升。然而,在此背景下,湖南农信联社于6月21日发布公告称,为防范境外交易风险,将对部分借记卡暂停跨境交易功能,并要求用户主动申请开通。类似举措在上海银行的5月公告中亦有体现,其关闭了部分客户的银联渠道境外ATM取现、POS消费等业务。
银行的这一动作并非偶然。据内部人士透露,此举既是对反电信诈骗和反洗钱监管要求的响应,也与近期银行卡盗刷、非法资金流动案件增多直接相关。例如,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指出,跨境线上支付欺诈交易中,通过“SecurePay”等免密验证场景的资金损失占比超40%。
1. 支付安全成核心痛点
当前出境游消费者对跨境支付便捷性需求强烈,但数据泄露、账户盗用等问题频发。以湖南农信联社为例,其2024年末管理的存款余额达1.56万亿元,贷款规模破万亿,庞大的用户基数下风险管控压力显著上升。银行通过关闭高风险用户的跨境交易权限,试图在用户体验与合规要求间寻求平衡。
2. 技术驱动风控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未来出境游支付安全将依赖更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例如,部分商业银行已试点生物识别、实时监控和AI预警系统,动态评估用户交易行为是否异常。同时,用户自主管理功能(如湖南农信联社提供的“跨境交易锁”)将成为标配,赋予消费者对账户风险的主动控制权。
3.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分化加剧
在监管趋严背景下,中小银行因风控能力差异可能进一步落后于头部机构。例如,上海银行通过精准关闭部分用户权限,在降低欺诈损失的同时维持了整体业务规模;而缺乏技术积累的区域性银行或面临客户流失压力。
2025年数据显示,暑期出境游将迎来新高峰,尤其是学生及家庭群体。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需在以下方面发力:
总结
2025年的出境游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化”的转型期。银行对跨境交易功能的动态管理既是防范风险的必要举措,也折射出行业在技术升级与用户体验间的深层矛盾。随着监管框架完善和金融科技应用深化,出境游支付服务有望实现更安全、高效的体验闭环,为市场长期增长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