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传统出版 资讯详情
中心城区印刷企业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新实践
 印刷 2025-06-05 12:24:25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第53个世界环境日之际,静安区检察院发布《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其中披露了一起由图文印刷企业违法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废气引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该案不仅体现了检察机关支持行政机关推进环境治理的决心,还探索出中心城区大气污染替代性修复的新路径,为类似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一、印刷企业违法排放引发环境公益诉讼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印刷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内某标志展示制作公司因使用UV打印、写真机等设备时未有效收集挥发性有机物废气,导致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至大气中。经专业评估,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该企业累计造成大气污染生态环境损害金额达21,846.4元。2023年8月,静安区检察院收到线索后以民事公益诉讼立案,并联合生态部门启动调查程序。

  二、检政联动构建全流程支持机制

  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局通过“线索互通-鉴定评估-支持磋商-替代修复-司法确认”全流程协作,推动案件高效办理。双方围绕侵权责任认定、损害赔偿金额计算及修复方式选择等关键问题展开多轮研讨,并全程参与生态部门组织的磋商会议。2023年8月,各方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明确企业可通过劳务代偿、环保宣传等方式履行赔偿义务。次月,上海铁路运输法院裁定该协议有效,为后续替代性修复奠定法律基础。

  三、创新探索中心城区替代性修复模式

  针对中心城区缺乏大型生态修复场地的特点,检察机关与生态部门结合企业专业优势,设计了多层次的替代性修复方案:

  1. 环保宣传赋能:要求企业利用图文印刷专长,制作大气保护主题展板和海报,并参与公益宣传活动;

  2. 志愿服务实践:组织企业在园区开展河道绿化清理、环保巡逻等志愿活动,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3. 动态效果评估: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周边居民满意度,确保修复措施的实际成效。

  四、设立区域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

  基于该案经验,静安区在市北高新园区挂牌成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整合劳务代偿、法治宣传、生态科普等功能,为同类案件提供标准化场景支持。该基地既解决了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场地不足的难题,也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供了灵活渠道。

  总结: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城市治理精细化

  本案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运用替代性修复模式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典型案例。通过检政协作、精准施策和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谁损害、谁担责”的法律原则,还推动受损生态功能以社会服务形式得到补偿。随着《白皮书》的发布,此类经验将进一步推广至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领域,助力城市治理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2025年世界环境日背景下,此案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彰显了公益诉讼制度守护公共利益的核心价值。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印刷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