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注:标题已隐含文章核心主题,未使用"标题"字样)
近期数据显示,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5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人民币贷款增速均保持高位运行,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显著下降。央行通过结构性工具与总量调控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消费提振、民营小微等重点领域倾斜,为经济结构优化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5年5月19日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今年以来,央行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截至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5%,M2增速达9.8%,人民币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约12万亿元,均显著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
在金融总量扩张的同时,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4月份数据显示,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2%,同比下降50个基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较去年同期回落55个基点。央行通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优化存款定价机制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市场主体的财务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更大,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低于4%,政策红利向薄弱环节充分传导。
金融机构正加速调整信贷投向,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融资占比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中,制造业贷款占比从2020年末的5.1%升至9.3%,消费类行业贷款占比提高至11.2%,而房地产及建筑业贷款占比则降至13%。这种结构性调整反映了金融资源正逐步向国家战略导向领域集中,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
央行强调要充分用好存量与增量政策工具,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合力。一方面,延续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现有机制;另一方面,5月7日宣布推出新一轮激励措施,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和资金投放效率。专家指出,此类组合拳既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又通过差异化利率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滴灌重点行业,有效避免了"大水漫灌"带来的资源错配风险。
总结来看,当前金融政策正围绕"总量保障+结构优化"双轮驱动展开。在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的同时,通过定向降准、结构性工具创新等手段强化重点领域支持,推动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消费复苏和小微企业。未来需进一步发挥存量政策的持续效应,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增量工具力度,确保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各环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