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文体 资讯详情
无界共享:广州三大体育馆与精致街区的城市更新实践
 体育馆 2025-05-21 09:24:43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进入倒计时阶段,广州市以体育场馆改造为支点,推动城市空间功能复合化升级。通过拆除围蔽、优化交通网络、融入岭南文化特色等举措,天河体育中心、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及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三大核心场馆周边的精致街区已初具规模。这些改造不仅为赛事提供高效保障,更以“无界共享”理念打造全民友好的运动空间,并通过精细化设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成为超大城市更新的实践样本。

  一、拆围建绿:构建全民共享的无界体育公园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体育馆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天河体育中心作为广州地标性场馆群,在改造中率先践行“打开边界”的设计理念。通过拆除多层围挡,将体育场与周边人行道、公交站无缝衔接,市民可直接从地铁口步入运动场地,形成开放的“无界体育公园”。东北与西北街角释放约960平方米公共空间,改造成集慢跑、休憩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场馆外围绿地升级为多功能共享区域,满足散步、跑步等日常需求,使体育设施深度融入市民生活场景。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和大学城体育中心同样贯彻开放理念。前者在西北角新建近400平方米阶梯式竹木平台,将闲置绿地转化为集运动、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社交空间;后者赛事后拆除场馆围挡,释放观赛场地为市民运动及休憩场所,并通过55.8公里慢行系统优化,串联起中心湖公园、高校校区等城市节点。

  二、融合城市肌理:精致街区的特色化提升策略

  改造工程注重保留区域文化基因与生态底色。大学城体育中心依托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将场馆与自然景观有机衔接,2.5万平方米绿地升级为山水生态公园,并融入岭南文化元素于公共设施设计中;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周边则通过微流线设计强化与商圈、景区联动——拆除阻碍视线的垃圾房,梳理中华广场、地王广场商业业态,在较场东路保留百年榕树并优化交通功能,实现景观通透性与便民性的统一。

  街区改造还注重色彩标识系统的精细化设计:大学城内环路以活力橙串联公共活动场所,中环路以文化蓝连接高校生活区,外环路则通过科技红凸显科技创新园区特色。这种分层规划既强化功能分区,又增强市民空间认知度与归属感。

  三、细节处见匠心:便民设施的人性化升级

  改造工程在细微之处体现“绣花功夫”。天河体育中心为残障人士新建2处轮椅坡道,严格控制路面高差与坡度;大学城体育中心对侧平石、车止柱等交通设施进行标准化更新,并增设非机动车专用停车区,提升出行安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完成12项道路改造要素,包括三线下地、海绵城市系统等,优化云海通津慢行网络,推动全龄友好型街区建设。

  此外,绿化景观的“隐形设计”亦凸显巧思:垃圾房被嵌入绿地实现视觉隐蔽,老榕树下设置兼具渠划岛功能的花池,既保留生态记忆又疏导人流车流;夜间通过乔木投射灯光与商业外延形成昼夜联动场景,激活街区活力。

  总结

  从天河体育中心到大学城体育公园,广州以十五运会为契机,将30个场馆串联为17个精致街区,实现“无界共享”空间的系统性升级。通过拆除围蔽释放公共空间、植入文化生态基因、精细化提升便民设施三大路径,不仅为赛事提供高品质服务保障,更探索出超大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模式——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让体育场馆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城市功能与品质双提升。这种“精致”实践正逐步塑造广州精致城区的新范式,并为全国城市空间复合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体育馆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