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非金属矿产开发再迎关键性政策突破。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石墨和萤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该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4月起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领域迈入新阶段。这一标准的出台填补了行业能效管理空白,为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石墨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作为石墨和萤石行业的首部能耗限额国家标准,该文件由21家单位共同制定完成。标准通过设定严格的能耗指标,将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生产工艺升级。数据显示,实施后全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有望提升超过15%,年减碳量预计达到百万吨级规模。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回应了"双碳"战略目标要求,更为全球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
标准创新性地建立三级能效管理体系:一级为标杆水平,二级为基础基准,三级设定了强制淘汰红线。现有生产企业需在限定时间内达到相应等级,新建项目则必须满足最高等级要求。这种阶梯式管理模式既考虑了产业转型现实需求,又确保了技术进步导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标准首次将生产全流程纳入考核范围,从采矿到深加工各环节能耗均被量化管控,形成全链条节能监测网络。
不同于传统终端指标考核方式,该标准突破性地引入过程控制评价体系。通过细化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系统及附属设施的能效要求,构建起"源头过程末端"的立体化管理体系。这种动态监控模式可精准识别能耗异常环节,为技术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例如在石墨提纯环节,标准明确限定单位产品综合电耗上限,推动企业采用连续式煅烧等先进工艺替代传统间歇式生产。
该政策的实施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一方面加速行业洗牌,预计至少10%高能耗产能将在过渡期内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倒逼技术创新,促进余热回收、智能控制等节能技术广泛应用。对于萤石行业而言,通过优化浮选工艺和尾矿利用效率,可同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与碳排放降低的双重目标。长远看,标准形成的能效约束机制将推动我国非金属矿业从粗放式开发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总结:这一能耗限额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战略性矿产资源领域建立起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体系。通过构建科学、严格的行业准入与淘汰制度,不仅有效遏制了高耗能低效生产模式,更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随着2026年标准全面落地,石墨和萤石行业将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为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