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河南嵩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依托1300余种中药材资源,素有“中药宝库”之称。近年来,当地以良种选育、模式升级与科研创新为抓手,在种植端强化品质管控,在产业链上拓展附加值,推动传统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数字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加速从“天然药库”迈向“中原药谷”。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药材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嵩县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丹参、柴胡等六大优势道地药材。然而,过去野生资源依赖与散户粗放种植导致品种退化、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频发。为破解困局,当地联合科研力量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发,选育出宽叶柴胡、高产皂角刺等良种,通过“坡改梯”“垄播覆膜”等技术改良传统种植模式。例如,宽叶柴胡品种使亩产提升15%,已在千亩示范田推广;皂角刺新品种覆盖近2万亩药田,显著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同时,智能化监测设备实时反馈土壤墒情、病虫害数据,让“看天收”变为精准种植,推动药材品质与产量同步升级。
针对山区地块分散、管理粗放的难题,嵩县建设了农事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推行“统一供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的订单农业模式。以田湖镇万亩丹参基地为例,26公里山坡沟谷中2.6万亩药田通过标准化服务实现集约化管理,并配套保底价收购机制,既保障农户收益,又稳定企业原料供应。数字化种植技术更让“门外汉”快速掌握科学种法,无人问津的坡地租金、薪金和分红使村民与村集体收入同步增长——叶岭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不足5万元增至2024年超90万元。目前,全县建成10个万亩药材基地及37个千亩连片种植区,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嵩县将359种流通中药材的潜力延伸至终端产品开发。中原药谷科创园聚焦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再利用、中药废弃物转化等研究,例如黄精茎叶或可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白僵蚕养殖与深加工技术结合,每亩增收超3200元,并探索其在美容领域的应用。通过建设种质资源中心、活性成分实验室等7个创新平台,当地已转化17项科研成果,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未来,嵩县计划打造70万亩“数智药田”,实现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追溯,让“好药材”真正转化为“好产品”。
总结
从依赖天然资源到主动创新升级,嵩县以良种选育、模式革新与科技赋能为支点,在保障中药材道地品质的同时,持续拓展产业链附加值。通过标准化种植夯实根基、规模化经营凝聚合力、科研转化激活潜能,这片“中原药谷”的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让每一株药材的价值在创新中绽放,助力中医药瑰宝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