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面对经济复苏关键期,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多维度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稳定市场预期。近期推出的系列政策组合拳聚焦科技创新、普惠金融、消费养老及房地产等领域,以定向调控与总量调节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工具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对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利率下调,将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9类工具的利率从1.75%降至1.5%,同时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由2.25%调至2%。这一举措覆盖约5.9万亿元存量余额,占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3%,通过价格优惠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例如,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扩大至8000亿元后,可更有效支持“两新”(新技术、新产业)政策落地。
为提升服务消费供给质量,央行创设专项再贷款工具,定向激励金融机构向住宿餐饮、教育医疗、文体娱乐及养老产业提供信贷支持。该工具规模达5000亿元,精准对接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与银发经济发展的金融缺口,预计可带动相关领域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在原有5000亿元基础上新增3000亿元额度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使总规模提升至8000亿元。此举旨在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保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央行进一步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总量至3万亿元,通过增加3000亿元额度强化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该工具以低成本资金撬动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重点支持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周转需求。
金融监管部门推动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已审批通过6.7万亿元“白名单”贷款项目,支持1600万套住宅建设交付。一季度数据显示,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750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创2022年以来最大单季增幅,住房租赁贷款同比增长28%。下一步将加快制定与市场新模式匹配的融资管理制度,涵盖开发贷、按揭贷及城市更新贷款等关键领域。
在股市方面,上证指数维持3300点附近震荡,债券市场因经济预期改善逐步企稳。人民币汇率较去年末升值约1%,跨境资本流动保持均衡。证监会通过“两强两严”策略,在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基础上推动功能优化,包括完善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创设科创债风险分担工具,联合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机构提供增信支持,降低科技创新企业发债成本。
当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正形成总量调控与精准滴灌的协同效应。从利率调整到额度扩容,从消费养老到科技产业,政策组合既保持了宏观流动性合理充裕,又通过差异化激励机制引导资源流向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和战略领域。未来随着经济运行态势变化,政策框架将动态优化,进一步释放结构性工具对稳增长、防风险的支撑作用,为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