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饮料 资讯详情
“警茶“饮品店侵权风波引关注:滥用警用标识的多重风险
 饮品 2025-05-16 03:33:07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日,广州增城区一家尚未营业的饮品店因使用"警茶"作为品牌名称并搭配警察卡通形象及蓝白配色引发争议。与此同时,云南昭通一村民因穿着印有"警察"字样的雨衣被警方立案查处。两起事件均涉及对警用标识的不当使用,在社会舆论中掀起关于公权力符号保护与法律边界的讨论。

  一、商业创意的越界:从饮品店命名看警用标志滥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饮品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广州增城涉事饮品店不仅将"警茶"作为企业名称,还在视觉设计上刻意模仿警察元素——白蓝配色招牌、卡通警察图标等细节均指向特定公权力形象。这种营销策略试图通过借用权威符号吸引眼球,却严重违背了广告法第九条关于禁止使用国家机关名义或形象的规定。市场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表明,商业创新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任何对警用标识的"擦边球式"利用都将面临法律追责。

  二、法律红线的警示:警用标志使用规定的双重约束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非法制造、贩卖或使用警用标志均属违法行为。云南威信县村民借用印有"警察"字样的雨衣案例显示,即使非制式服装若具备明显警用特征标识(如字样),同样构成违法要件。两起事件共同揭示:无论是实体商品还是虚拟形象,只要涉及警用符号的商业使用或公众展示,均需严格遵守法律对公权力标识使用的禁止性规定。

  三、灰色产业链的蔓延:定制警察制服背后的监管漏洞

  网络购物平台仍存在大量非法交易线索。部分商家通过微信私下接单,甚至明示无需提供身份证明即可购买仿制警用服装,这种现象直接违反《刑法》第二百八十一条关于非法生产买卖警用装备的规定。此类产业链的滋生不仅助长违法行为,更可能使公众对警察形象产生误认,严重损害执法机关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

  四、认知教育与制度完善的双重路径

  事件反映出普法宣传需强化"标识滥用危害性"的深层逻辑解读。在商标审核环节应建立语义智能筛查机制,通过技术手段提前阻断违规名称注册;电商平台则要落实交易前的身份核验和关键词过滤系统。只有构建起法律约束、技术防控与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才能真正维护警用标识的严肃性和公权力形象的独特性。

  结语

  从饮品店招牌到定制雨衣,这些看似个案的行为实则是对公共秩序的系统性挑战。保护警用标志不仅是法律执行的技术问题,更是维护社会信任根基的价值命题。唯有通过严格执法、技术创新与持续普法三管齐下,才能确保公权力符号不被滥用亵渎,守护人民群众心中正义的象征。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饮品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