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碳纤维作为战略新兴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及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近期吉林化纤集团对湿法3K碳纤维产品实施年内第二次调价,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这一举动不仅反映细分市场需求的强劲复苏,更折射出行业在产能扩张与结构性需求间的博弈态势,为后续市场走向提供了重要观察窗口。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5月13日,吉林化纤宣布将湿法3K碳纤维各牌号产品每吨价格上调1万元,较此前3月的首轮调价(3K/6K涨5000元/吨、大丝束品种涨3000元/吨)幅度进一步扩大。受此消息刺激,资本市场迅速响应:吉林碳谷单日涨幅达21.64%,吉林化纤实现涨停,蒙泰高新等关联企业股价显著攀升。此次调价后,湿法3K产品价格区间升至约16万41万元/吨,提价幅度约为4%。
公司指出,此轮涨价的核心动因在于下游结构性短缺:一是低空经济爆发带动无人机市场井喷,叠加出口订单激增;二是湿法工艺在3K细旦纤维领域的独特优势(如易加工性)使其在高端体育器材、轻量化汽车部件等场景难以被替代。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碳纤维需求中约60%来自风电叶片与压力容器,但吉林化纤此次调价的细分市场恰是国产化率较高且竞争相对缓和的小众领域。
面对涨价风潮,并非所有厂商同步跟进。国内另一碳纤维巨头明确表示暂不调整价格,其产品结构以光伏用大丝束为主,而该领域因产能集中释放正面临价格下行压力——2024年中国碳纤维总产能已达15.01万吨(同比+8.5%),但需求端在部分传统领域的增速尚未完全匹配。分析人士指出,吉林化纤的提价底气源于其大丝束产品对风电市场的深度绑定,而其他厂商受制于下游应用分散性,在议价权上相对弱势。
尽管短期面临产能过剩隐忧,但长期需求增长逻辑依然强劲。券商研究指出:国产大飞机C919的量产将加速航空级碳纤维替代进程;海上风电抢装潮推动叶片轻量化改造,单MW碳纤维用量预计提升30%以上;氢能产业规划下,储氢瓶用T700/T800级碳纤维需求年增速或超40%。这些高附加值场景的突破,正逐步消化产能扩张带来的市场压力,形成“结构性繁荣”格局。
总结展望
吉林化纤此轮调价事件折射出碳纤维行业发展的复杂图景:在传统领域竞争加剧的同时,新兴应用正在重塑市场需求结构。龙头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布局实现逆势提价,而行业整体则需在产能优化与高端突破间寻找平衡点。随着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渗透加速,未来35年碳纤维产业或将迎来需求侧的多维爆发期,在此过程中具备技术壁垒和客户粘性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