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处,33%的大陆地震频发于仅占7%国土面积的区域。约58%的国土、51%的城市及57%人口位于高风险区,亟需通过建筑抗震强化、预警系统升级和全民应急能力提升构建安全韧性社会。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建筑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大陆年均发生十余万次地震,其中可感地震超千次。尽管房屋抗震设防标准逐步完善,但历史遗留的老旧建筑仍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全球尚无法精准预测地震成因,其孕育过程涉及复杂地质变化,防震减灾工作需立足风险防控与应急准备。
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网络,我国已实现震后秒级预警能力。区别于尚处探索阶段的"预测研判"和官方发布的"预报提醒","预警警报"可在破坏性横波到达前发出警示。数据显示,若提前10秒获得预警信息,伤亡率可降低39%。
针对城市老旧住宅、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开展抗震加固工程,同时强化化工园区、油气管线等高危场所隐患治理。专家指出,高层建筑因严格遵循规范倒塌概率较低,但需在突发震时采取"伏地遮挡抓牢"应急措施。
室内遇震应选择承重墙角躲避,远离玻璃窗和悬挂物;室外则迅速移至开阔地带,避开广告牌等坠落风险源。专家特别提醒,在高层建筑内盲目逃生不可取,当前建筑规范已为地震冲击设计了多重缓冲机制。
缅甸7.9级强震中125小时获救案例表明,科学运用现有物资搭建生存空间、保持规律性求救信号发送至关重要。专家建议通过敲击金属管道等有节奏动作传递信息,同时合理分配体力等待专业救援力量。
从排查电路燃气隐患到储备包含急救药品的应急包,每个家庭都应建立"风险自查物资准备技能学习路线熟悉"的防御体系。掌握止血包扎和灭火器使用等基础技能,可将灾害损失降低65%以上。
总结:面对无法完全预测的地壳运动,通过强化建筑抗震性能、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普及科学避险知识、夯实基层应急准备,我国正逐步形成"防抗救"一体化的减灾体系。当每个公民成为安全链条的一环时,我们就能在灾难面前守护更多生命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