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美国总统宣布签署行政命令,旨在通过"最惠国"政策大幅降低处方药价格,这一举措不仅震动了全球医药产业链,也对国内在美布局的企业带来深远影响。随着新政即将生效,药企面临定价规则重构的挑战,而中国企业的海外营收结构或迎来关键考验。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医药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美国总统于5月12日签署行政令,要求联邦医保系统以全球最低价格采购药品,目标将处方药价降低30%80%。这一政策将参考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的定价体系,覆盖医生办公室用药领域,填补此前《通胀削减法案》(IRA)的监管空白。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特朗普政府第二次尝试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药价:2020年推出的类似政策曾因程序违规被联邦法院叫停,而制药企业通过涨价和法律诉讼进行激烈抵制。
新政引发美国医药行业的强烈反弹。据行业协会测算,该政策可能导致制药企业在未来十年损失超1万亿美元收入。当前IRA框架下仅允许对少量高价药谈判定价(2024年首批覆盖15种药物),而新方案若全面实施,将直接冲击企业利润模型。分析显示,美国药品福利管理公司(PBM)的传统议价机制可能被政府强制干预取代,进一步压缩行业盈利空间。
国内多家在美有业务布局的企业已感受到政策余波。华海药业2024年美国制剂收入达12.79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约13%;复星医药海外收入超20%,其中美国市场贡献显著。尽管部分企业如君实生物表示其PD1抑制剂在美国的定价已低于同类竞品20%30%,但新政可能倒逼所有药品重新对标全球最低价,压缩利润空间。多家上市公司坦言正密切评估政策影响,需平衡研发投入与海外定价策略。
此次改革或将重塑全球医药产业竞争态势。尽管美国仍是创新药最大市场,但价格管制加剧可能迫使企业重新规划全球化战略。对于中国药企而言,在维持技术竞争力的同时,需更精准评估不同市场的政策风险与收益平衡。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新政短期内或引发股价波动,但从长期看将加速医药产业向高性价比、差异化研发方向转型。
总结
特朗普政府的"最惠国"药价改革标志着美国医药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其影响已跨越国界辐射至全球产业链。中国医药企业需在政策不确定性中寻找新机遇: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加强创新管线布局,并探索新兴市场机会来对冲风险。这场药价风暴不仅考验企业的应变能力,也将推动全球医药产业向更可持续的定价模式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