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韧性与活力。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圆满闭幕,不仅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正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并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这一进程不仅体现在制造业的全面升级,也反映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中。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贸易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本届广交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到会境外采购商人数和现场意向出口成交额均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广交会的主要客源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增长17.4%,占比达64.9%。金砖国家采购商人数增长24.1%,RCEP成员国采购商人数增长6.9%。欧美采购商也实现了3.4%的增长。现场意向出口成交额达到254.4亿美元,同比增长3%。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中国贸易的强劲韧性,也表明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关系正在不断深化。
广交会客商来源比例与增速,反映了中国整体出口的大致情况。近20年来,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全球化,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显示,2002年至2022年,发展中国家GDP全球占比从19.8%升至40.4%,出口全球占比从29.7%升至45.1%,进口全球占比从26.9%升至40.4%。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输出,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在于国内需求的规模效应与市场竞争推动技术加速迭代。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国家。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各个产业的快速追赶,形成了强大的发展惯性。技术创新加速了这一进程,中国在光伏、电池等绿色技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广交会上展示的先进制造产品,吸引了大量客商体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在中国出口份额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59036.7亿元,同比增长20.2%。2024年第一季度,中马跨境人民币业务同比增长27%,中柬跨境人民币业务同比增长45%。东盟地区已成为使用人民币最多的地区,非洲、南美等地区的客户也开始接受人民币交易。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结算中的占比逐年攀升,今年3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结算比例达到54.3%,超越美元的41.4%。这一趋势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多便利,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定价权。
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升级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为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广交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供应链优势,也表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不可撼动。随着新兴市场国家与中国贸易关系的不断深化,以及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广泛应用,中国企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这一进程不仅推动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供应链核心+金融枢纽”的双重角色演进,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结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强劲韧性、制造业的全球优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重要基石。这一历史性转型不仅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提供了新的动力。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全球贸易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