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中式面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在规模扩张与成本控制之间寻找平衡。一家以重庆小面为主打的中式面馆品牌,通过大幅增加外包员工比例,试图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为IPO铺路。然而,这一策略也引发了外界对员工忠诚度与服务质量稳定性的担忧。与此同时,该品牌在降价保流量的策略下,单店销售额却出现下滑,如何在扩张与盈利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其发展的关键挑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外包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该中式面馆品牌自2014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截至2024年,其门店数量达到380家,市场份额为0.5%,位居中式面馆行业第四。然而,随着门店数量的快速增加,其员工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该品牌分别拥有2121名和2620名正式员工。但到了2024年,正式员工数量锐减至1443名,而外包员工数量则高达3678名,外包比例超过70%。这一调整显然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然而,外包员工比例过高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外包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较低,可能影响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其次,外包员工的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和服务标准方面,品牌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监督和培训。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该品牌近年来采取了降价策略。数据显示,其餐厅订单平均消费额从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3年的34元,并进一步降至2024年的32元。这一策略确实带动了订单量的增长,2022年至2024年,其订单数量分别为1.42万、2.82万和4.21万。
然而,降价并未扭转单店销售额下滑的趋势。2024年,其单店日均销售额从1.39万元降至1.24万元,同比下降10.79%。同店日销售额和整体翻台率也出现下滑。这表明,降价虽然吸引了更多顾客,但并未带来足够的利润增长,反而可能压缩了品牌的盈利空间。
该品牌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期间,每年开设120家至200家新店,总开店数量预计达到530家。这一扩张速度远超其过去十年的门店数量之和。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新店的开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单店销售额的下滑可能影响整体盈利能力。其次,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品牌在供应链管理、员工培训和服务标准化方面的压力也会加大。如何在扩张的同时保持盈利能力的稳定,成为品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中式面馆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该品牌虽然凭借重庆小面、豌杂面和酸辣粉等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份额,但未来仍需在产品创新上加大投入。
总结
该中式面馆品牌通过外包员工和降价策略,试图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为IPO铺路。然而,外包比例过高可能影响服务质量的稳定性,而降价策略虽然带动了订单增长,却未能扭转单店销售额下滑的趋势。未来,品牌需要在快速扩张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