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正逐步进入职场,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然而,如何规范机器人的权责边界、确保其服务合法性以及消除公众信任焦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深圳市福田区通过《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率先系统性规范机器人参与公共事务,为全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福田区在《暂行办法》中首次对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进行了明确定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具备一定人格特征,能半自主或全自主进行感知、决策、交互的智能机器或计算机系统。”这一定义不仅厘清了机器人的技术属性,还为其法律地位奠定了基础。
在权责划分方面,《暂行办法》创新性地赋予了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类似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人格权”,同时要求其履行相应义务。这种拟人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公众对机器人的信任,也为机器人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法律依据。
针对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的自主或半自主特性,《暂行办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法律关系——监护人制度。监护人需对机器人进行全流程管理,一旦发现机器人犯错,需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这一制度有效保障了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为确保机器人服务的合法性,《暂行办法》明确了“服务关系确立”的整套流程。通过法定的采购程序,监护人、机器人、供应商的责任关系得以固化,并配套“监护人”考核、退出等机制。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机器人服务的透明度,也增强了公众对其服务的信任。
针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法律行政等纠纷,《暂行办法》制定了分级分类监督管理措施。通过建立伦理委员会、专家集体评审等方式协调解决争议,并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依法依规解决其他权益纠纷。这一机制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渠道,进一步保障了其合法权益。
在《暂行办法》的框架下,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在福田区已广泛应用于公文办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240个场景。例如,在劳动仲裁院,成熟的仲裁员花费1天才能完成的裁决书,现在仅需几分钟即可生成;在街道,过去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的“民情日报”,现在一两分钟即可完成。这些实际应用不仅提升了政务效率,也消除了公众对AI的信任焦虑。
随着机器人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机器人雇员服务”等新兴产业正逐步兴起。政府机关广泛应用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必将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带动效应,加快机器人制度化、规模化进入职场的进程。人机协同治理、人机协同工作将催生出一场全新质态的生产力革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总结
深圳市福田区通过《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系统性规范了机器人在公共服务中的权责边界,为全国提供了重要借鉴。从定义明确到责任机制落地,从合法性确立到争议解决,福田区的实践不仅提升了政务效率,也消除了公众对AI的信任焦虑。未来,随着机器人制度化、规模化的推进,人机协同将引领职场新变革,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