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曾经风靡一时的龙虾产业正经历着从狂热到冷静的转变。曾经作为餐饮界"网红"的龙虾,如今在消费市场和资本领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养殖到加工,从餐饮到预制菜,整个龙虾产业链都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龙虾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某水产公司近日宣布终止水产品深加工扩建项目,这一决定直接反映了龙虾市场的降温趋势。该公司解释称,2020年项目立项时,龙虾产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期,但近年来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龙虾热度减退,价格持续下跌。该公司现有生产线产能负荷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足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
数据显示,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收34.09亿元,同比大跌26.16%;净利润亏损约7.42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其中,包含龙虾预制菜的水产食品业务营收为32.32亿元,同比下滑25.25%。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展现了龙虾业务对整体业绩的拖累。
另一家食品巨头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收151.3亿元,同比仅增长7.7%;净利润14.85亿元,同比微增0.46%。这与20202023年期间两位数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该公司在年报中明确指出,随着龙虾行业过热,资本加速进入和供给端快速扩容,虾尾及龙虾价格持续下行,相关企业压力陡增。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速冻预制菜肴板块的收入增速从2023年上半年的58.19%骤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0.4%。其中,旗下龙虾加工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6.21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600万元。这些数据表明,龙虾预制菜业务正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龙虾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2024年中国龙虾养殖面积约3000万亩,总产量超300万吨,与2023年基本持平。但养殖区域已从传统主产区扩展到广西、四川、海南等地,实现了反季节养殖。与此同时,龙虾加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6.3%,显示出明显的产能过剩。
在产品层面,大型龙虾加工企业几乎全部生产虾尾、调味虾、虾仁等几款产品,在产品形态和口味上缺乏显著差异。这种同质化竞争直接导致了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某公司速冻预制菜肴毛利率仅为11.76%,低于其他品类;另一家公司水产食品业务毛利率也只有9.95%。
当前龙虾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终端消费趋于理性,餐饮市场疲软,养殖与生产过剩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市场增长乏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状态预计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只有通过市场自然调节,实现产能下降或找到新的增长点,行业才有可能走出当前周期。
面对挑战,企业需要重新审视龙虾业务的战略定位,在产品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寻求突破。同时,行业也需要建立更加健康的发展模式,避免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
总结来看,龙虾产业从爆发式增长到理性回归的过程,反映了市场规律的作用。当前的市场调整虽然带来阵痛,但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未来,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持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龙虾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