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以及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调节电源的需求增加,抽水蓄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清洁的电力调节方式,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2025年,抽水蓄能行业将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继续扩大规模,提升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抽水蓄能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需求规模、发展基础以及产业政策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全球共识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抽水蓄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870吉瓦,新增装机容量约为470吉瓦,同比增长约13.9%,占电力行业新增装机容量的86%。这一趋势表明,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抽水蓄能作为一种灵活调节电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灵活调节电源的重要性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灵活性火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灵活调节电源。各国主要采取燃气发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电源来应对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例如,美国由于页岩气储量巨大、用气成本低廉,燃气机组占比很高;而日本由于天然气主要依靠进口,能源安全受制于人,因此发展抽水蓄能的意愿最高,但受限于狭小的国土空间,其陆地抽水蓄能的资源条件有限。
(三)国际能源局势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能源局势的变化对我国能源安全给予了重要启示。我国应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发挥制造业强国的产能优势,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同时,应贯彻“先立后破”的总方针,协调能源安全保供与“双碳”目标的关系,加强能源国际合作,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势,增强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和绿色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一)最新决策部署
2024年以来,国内多项决策和政策部署指明了抽水蓄能的发展方向,即合理布局、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中央政治局强调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应对挑战的出路在于发展新能源,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二)国内抽水蓄能的发展现状
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已投运电站运行状态良好,有效保证了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在建规模跃升至亿千瓦级,发挥了稳投资的作用。投资主体多元化,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链格局初步显现。
科学论证、合理确定抽水蓄能发展规模,是保障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按照国家提出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综合全国各省(区、市)新能源发展规划和产业链发展能力等,在考虑充分利用各类调节资源和需求响应能力的基础上,预计到2035年全国服务电力系统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需求约600吉瓦,其中抽水蓄能规模约400吉瓦。
(一)装机规模
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58690兆瓦,核准在建总装机容量为202551兆瓦。现有装机规模还远远无法满足电力系统需求,需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推动核准待建项目开工建设。
(二)站点资源
我国抽水蓄能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站点丰富且分布范围广。全国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中共普查筛选出资源站点1500余个,普查站点资源总规模达1600吉瓦/10000吉瓦时。
(一)开发建设管理体系
抽水蓄能建设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组织实施、核准管理、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监督管理等内容。总体来看,可以分为高质量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质量运营三个方面。
(二)纳规技术要求
抽水蓄能项目纳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工作深度、需求规模、布局要求、环保制约因素、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具体细则。申请纳规应以发展需求为基础,加强功能定位、布局及建设时序等的分析论证。
(三)投资收益政策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政策逐步建立完善了抽水蓄能电价形成机制,对促进抽水蓄能电站健康发展、提升电站综合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在运及2025年底前拟投运的48座抽水蓄能电站的容量电价,释放了清晰的价格信号。
(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迫切需要建设大规模的新能源基础设施。抽水蓄能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可以显著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是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绿色低碳安全的调节储能设施。
(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抽水蓄能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需要统筹电力供需、区域协调、产业链协同等因素,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能够有力支撑我国能源低碳安全经济转型。
(三)关键技术攻关
为更好应对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问题,国产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制造技术亟须攻克。同时,为配合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开发运行,抽水蓄能机组对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也亟待提升。
(一)坚持需求导向
遵循“双碳”目标要求,统筹各类调节电源,加强抽水蓄能发展需求论证工作,并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指导抽水蓄能合理布局、积极有序开发建设。
(二)加强新能源基地布局建设
加强西北、西南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和建设,围绕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结合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力外送需要及资源条件,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和建设。
(三)稳妥推动电价机制改革
统筹衔接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保持抽水蓄能电价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及与市场的衔接性。抽水蓄能行业现状分析指出,近中期探索建立健全抽水蓄能标杆容量电价机制体系,远期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推动抽水蓄能电价机制改革和市场化发展。
(四)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科学合理规划机组制造和产能转化,避免产能不足的“卡脖子”问题和人为制造的产能过剩问题。
抽水蓄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清洁的电力调节方式,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我国在抽水蓄能的装机规模、站点资源、政策支持等方面具备坚实的基础,但仍需面对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产业链协同等挑战。未来,应继续坚持需求导向,加强新能源基地布局建设,稳妥推动电价机制改革,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实现抽水蓄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能源低碳安全经济转型。